【北医人】忆马旭老院长

【北医人】忆马旭老院长

    作者:王德炳   

       惊悉马旭老院长逝世,心情万分悲痛。马老是我国医学界老前辈,著名的医学教育家,曾任中华医学会教育分会会长,长期担任北京医学院领导,为我国医学教育、北京医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是1955年考取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的。当时马院长主管教学工作,所以经常能听到他的报告和教导。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又直接受他领导。马老对我影响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教学为主,重视医学生的培养,严把质量关。马院长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极为严格,强调“三基、三严”,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在他领导下,“三基、三严”纳入了学校的规划,在各项工作中贯彻执行。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名教授、有经验的教师上大课。以1963年第一学期为例,全院讲课教师180名,其中教授51名,授课时数占总授课时数的25.8%,讲师讲课时数占总授课时数42%以上。对青年教师实行培养性讲课制度,讲课前老教师参加备课会,试讲时老教师检查性听课,帮助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实习课实验质量。制定了考核制度和实验通过标准,不符合标准要重做,实习课、实验课不及格者不准参加考试。

        这些方面,我都有亲身体会,而且受益匪浅。当时给我们讲生理课的王志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讲课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以思想启迪;讲生化课的刘思职教授,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他讲课逻辑思维清晰,生动有趣,板书极好,听一堂课就是一种享受;讲组织胚胎课的李肇特教授……听这些大家讲课真是终身难忘,终身受益。

        实习课及实验课分小组上课,一般一个小组12人左右。当时实验条件比较好,每个人有一小橱柜,放着各种实验仪器,每人可以用一个显微镜。

        解剖实习课,4个人一具尸体,我记得很清楚,我做头颈部尸解。3节解剖实习课,教师几乎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提问,以了解学生听课及实习掌握的情况。

        上生理实验课,用记纹鼓记录实验的结果,有时因为得不出正确结果,甚至连晚饭都顾不上吃。

        在组织胚胎实习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某器官的结构时要画图突出实习结果。

        缺席一次实习或实验课是考核不合格,不能参加考试。

        我们当时考试是口试,先抽签抽出考题,由主考老师听取你的回答,然后再提问,最后给出考试成绩,当时用的是5级分制。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解剖考试由三人组成,主考是苏醒教授,同时还有两位老师李学愚、夏家骝,如同研究生答辩一样。

        北医的毕业生之所以能在全国医学界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与这种加强“三基、三严”,严格要求基本功训练是分不开的。

        马院长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重视基础。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后劲,在学校期间给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发展有潜力,即所谓后备力论。在他的推动下,北医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基础医学专业。北医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马院长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主张学科发展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反对跟风,大哄大嗡。1958年大跃进时,有些学校实行学科大合大并,所谓正常人体学,把生理、生化、解剖、组胚合并在一起。北医在马院长领导下,没有跟风,学科稳健发展。

        马院长非常重视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农村缺医少药的年代,北医率先于1964年成立农村医学系,马老亲自带领优秀教师为密云县培训农村医生。当时一批骨干教师都曾参加过农医系的教学工作,如生理学教授范少光、免疫学教授陈慰峰院士等。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大批骨干教师及学术带头人。改革开放后,教育科学界真正迎来春天,马老院长干劲十足,为北医培养师资出国进修和开展学术交流作出重大贡献。为了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办了数期威廉•凯瑞班,聘请美国、加拿大英语教师任教。我有幸参加过第二期威廉•凯瑞班,每期3-4个月,主要以训练口语为主。教学方法很好,听、说互动,课堂上不准说中文。这批学员后来大多获得了出国学习的机会。

        为了联系出国进修的院校,马老院长虽已古稀之年,还亲自到美国,与美籍华人刘汉民联系。刘汉民先生在美国成立了美中教育学院,与美国著名院校教授联系,我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我于1983年8月赴美,到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及纽约癌症研究中心学习。去进修单位之前,首先参加美中教育学院学习班,地点在旧金山,主要内容是中美文化差异、中美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差别。重点是主动学习,不依赖导师,要实事求是,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过于“谦虚”,也不不懂装懂。最后还有实践活动,如何会见导师、进行面试、参加临床教学查房等。还编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大概是《访美学者必读》,把我们在学习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个例形式编在书中。参加这次学习班的有10余人,我记得有林志彬、周爱儒、周士梅、田庚善、李益农……

         除了通过美中教育学院途径外,还有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贷款、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等。在这个时期,北医的多数骨干教师都分别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过。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北医的学术带头人、科主任,为北医的医、教、研及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北医的出国学习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是最早的,受到当时上级领导的批评,说北医要成为美国的“后院”了。而难能可贵的是,马老院长顶住压力,刚直不阿,坚持改革开放。

        马老院长不仅培养专业人才、学术骨干,他对医学教育管理者也非常重视。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合作举办了我国第一个医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班,由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共同上课,开展课题研究,最后授予医学教育管理硕士,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硕士学位的高层次医学教育管理人才,这些同志现在都是我国医学教育管理者和领导者。

(王德炳: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合并前北京医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