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提案建议专题】全国政协委员高炜

【聚焦两会:提案建议专题】全国政协委员高炜

       编者按: 又到一年两会时,又是一年新期盼。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分别于2013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医学部2人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1人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各位代表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职责,不负使命,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了让广大师生了解代表委员经过调查研究提出的提案或建议,同时全面客观地展现医学部代表委员们的智慧和心声,医学部统战部与北医新闻网特联合推出【聚焦两会:提案建议专题】,以飨读者。下文是全国政协委员高炜的提案:

关于在基层医院开展心脑血管病康复,并将康复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的提案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21世纪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带病生存的患者数量急剧增长,涉及大量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和生产力的消耗,也给医疗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实际上,心脏病人在疾病得到治疗后是需要进行康复的,心脏病的治疗不仅仅是吃药、放支架或是手术,合理的二级预防和积极的心脏康复可以帮助病人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或其他心脏病中得到更好的恢复。但我国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这使得国人正在遭遇没有保养机制、患病治疗后因缺乏康复治疗而不断返诊的尴尬局面,医疗开支也因此而不堪重负。

       1. 建议将心脏康复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我国心脏康复事业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其中无医保政策支持是其发展的重要阻碍。在很多发达国家心脏康复相关费用不仅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甚至患者如不按临床路径接受康复服务,还会面临短期内再次入院或手术医保拒付的惩罚。可见在卫生经济学中,康复与二级预防工作是一项“花小钱省大钱”的必要投入;而在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促进人民健康方面,这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因此,我们呼吁卫生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重视心脏康复医疗服务,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将相关服务项目纳入临床路径与医保支付范畴。一方面,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中加入心脏康复的内容,并将其作为衡量医疗机构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将对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的投入与重视起到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合理拓宽康复服务收费内容、适当上调收费标准,并依据适应证全额纳入医保范畴,将从患者依从性和医疗机构发展心脏康复的积极性等多个角度保障康复事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2.  在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建立心脑血管病康复中心。 建议三级医院等“大医院”与基层医院联合,探索心脏中心与基层医院紧密结合的新型康复医疗模式。大型心脏中心的特点是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但巨大的临床业务量也让医务人员往往无暇顾及二级预防与随访等基础工作;另外大医院常常人满为患,患者就诊还需考虑到交通因素和时间成本,也阻碍了心脏病患者频繁返回医院进行康复训练。相反,基层医院植根于社区,其医务人员虽对疑难危重病例诊治能力有限,但经规范化培训后,完全可以胜任康复程序执行和康复训练监护等工作,建议利用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建立适合心脑血管病人进行日常康复训练的康复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将对我国心脏康复工作步入正轨大有裨益。具体合作模式可包括由心脏中心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运动处方制定和综合二级预防指导,在社区医院完成监护下运动训练和长期规范的临床随访。此外,大医院向周边社区的辐射作用还将体现在心脏康复专家亲临社区医院指导和监督运动康复过程、社区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定期进行社区健康讲座和便捷的双向转诊制度等。

       总之,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不仅仅要解决患者“病有所医”,更重要的是要“病有所防——预防”和“病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再发病和再住院,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大减少医疗支出。心脏康复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全方位的重视与参与。 

(统战部供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