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萝小屋”有乾坤:访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韵
“绿萝小屋”有乾坤:访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韵
人物简介:
王韵,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神经生物学系教学主任、PBL教学中心副主任。从事医学教育教学21年。教授本科生《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理论和实验、《神经生物学》及研究生课程。协助主持《神经生物学》北京市、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及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等称号。今年8月获得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
“常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中注重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结合最新前沿进展和临床实际更新教学内容,擅长应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丰富、生动、深受学生喜爱。”王韵的领导和同事们这样评价她。
学生们说,“王老师讲课有条理,听讲吸收率很高;生动有趣,能激发起我们的学习兴趣;内容充实,重点突出,速度适中;注意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难得的好老师”……
王韵的名字早有耳闻,但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是在教师节前几日。那天阳光甚好,天高云淡。走进中心实验楼一间极普通的办公室,满窗台的绿植郁郁葱葱,尤为惹眼的是一盆生长曲线奇特的绿萝,沿墙壁蜿蜒而上点缀屋顶,映衬着墙上几张照片里喜悦的笑脸,温馨如画、暖意融融。王韵老师就坐在照片的对面。
“在您心目中,‘高校教学名师’是个什么样的奖项?”我问得开门见山。
“这是我目前所获得的最高奖,作为教师,得到学生的肯定、学校的肯定,还有教学专家的肯定,非常重要,也令我欣慰。”她的回答直截了当。
采访就这么开始了。
●让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以养成
本届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优先考虑长期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同行专家认可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为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的优秀教师。
王韵自92年留校任教以来,主讲过生理学、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神经生物学等10多门基础课。她认为: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中是“基石”。近年来,基础医学在北医“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框架下,进行了“排头兵”式的积极探索。遵循“教育教学一体化”原则和“临床医学为先导”的方针,王韵开展了《神经生物学》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
核心课程按照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学科内部、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的优化,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主要讲授“神经系统与感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知识,在学生进入基础医学阶段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学习,以两个临床常见的典型神经系统病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医学情境中学习知识,团结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态度和协调沟通、责任意识及追求卓越、应对难题等方面的能力。
“案例是一个病人在医院就诊的实际情境,这个过程除了传递专业知识,还涉及人文、道德、行为、社会责任等各方面的讲授教育,包括政策对医疗的影响、科学研究的过程也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中。”王韵说,“新途径教改推动了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和效果的优化,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起了很大作用。”
“学习目标是十几个学生一起讨论出来的;在旧的知识框架中,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又构筑了新的知识,培养了创新性;还可以培养批判性的思考,例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教科书及文献论述的差异,经过老师引导再去查阅、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王韵告诉记者,现在老师们已经能够感觉到学生的变化了,进入教授课题组或到了二级学科和创新人才阶段,能主动思考问题,讨论、汇报时也改变了过去沉默的状态,提出一些非常有创新性的问题。
“实行新途径教改,就是为了在基础阶段帮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让科学创新的思维开始萌芽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基础医学院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培养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的一个项目。“原来只是给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主要是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到教授实验室观摩、参加组会,做一些课题。现在所有八年制包括临床和基础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医学阶段全部进到教授的实验室。”
在“新途径”基础医学创新型课程体系模式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为一门“贯穿基础医学阶段、有具体要求”的课程纳入新教学计划,以期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感兴趣或有意愿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提供早期接触科研的机会。
王韵介绍,新课程体系下的创新人才计划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至少开六次组会,观摩实验或者去听一些报告,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基础医学阶段科研能力薄弱,进入临床后主要精力顾及临床实践。如果在校学习期间没有科研思维训练的话,到临床发现问题就会不知所措。
创新人才计划作为一项贯穿“全程”的课程计划,基础医学阶段的第一学年是所有学生都参加,第二学年临床的学生就可以自主、自愿和老师双向选择。“虽说对临床学生而言,创新人才计划到了第二阶段是自愿选择,但88%的学生都选择了第二阶段的创新人才计划,同学们还是很认可这个。”
在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时,王韵积极发挥学科及自身的科研优势,从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数据分析到最终的论文撰写,对学生进行完整的科研训练,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态度及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已指导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8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生23人,指导的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发表综述2篇;指导本科生获北大第19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
基础医学阶段的教学改革,也涵盖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前只是验证性的实验,老师讲一个章节,学生就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自主参与设计的能力没有体现出来。”王韵介绍,优化后的实验教学分为验证性试验、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三部分,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互为补充,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课内与课外互为结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让兴趣专长有更大自由度
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配合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学习,再次提供给学生相对系统的知识,为今后有意从事某项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或对某方向有兴趣的学生提供选择。
王韵主持开展的疼痛专题讲座,邀请学系多年从事疼痛基础研究、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临床知名疼痛诊疗专家共同完成,内容从偏重基础研究的疼痛产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研究方法,到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针刺镇痛原理,最终到临床疼痛诊疗举措,把疼痛这一神经生物学重要的学科分支,“缩微”呈现给学生,通过一个侧面让学生对神经生物学学科的形成有具体认识和深入了解。而教改后开设的《高级神经生物学》选修课,则从学科交叉的角度为学生提供神经系统全方位的了解。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内容主要给学生系统介绍神经系统的一般知识,另一部分内容是根据讲述内容分为多个专题让学生进行文献报告,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分组汇报和讨论。
“选修课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如果以后要选择神经生物学研究或者临床要去神内、神外,精神科,都可以选修。”王韵介绍说,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是学生根据情况自主进行选择,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要去查阅文献、独立思考,还要汇报。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在变,知识的模式也在改变,如果还是按传统的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模式,也要把握‘问题导向’的理念和方法。
●让学生感受你的真诚
问到她从教21年来的体会,王韵说,她从内心非常喜欢教师职业,即使头疼感冒,只要一上讲台就非常兴奋。
“为让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课方式,课堂上尤其关注学生的表现,看到他们那么认真地听讲,课后还会来问问题,谈想法,我会觉得是一种享受。”讲起与学生间的相处和交流,王韵满脸洋溢着幸福。
“作为老师,尽心尽力地传递你的知识和修养,为人师表,学生会感受到你的真诚。我很开心为他们做些事情,他们也给我很多帮助。教学相长,对我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和奖赏。”
●让团队每个成员发挥作用
“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结合每一个成员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谈及管理心得,王韵这样说道:做管理需要统筹指导,站得高,望的远。有责任心,少点私利,才会做得得心应手。
作为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王韵全程参与了“新途径”教改的调研、研讨和后期的实施,尤其是作为PBL中心副主任、全面协助中心主任推动教学改革、实施和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案例库的建设、教师及学生PBL理念及具体实施方案的培训、考核评估体系构建、校内外交流培训等相关管理,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及推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她还长期兼任中国生理学会秘书长、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等职,组织协调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多个学会工作做出贡献,受到各界好评。
“首先要想把这个事情做好,就可以把它做好。管理可能要耽误点时间,但是还是要花时间做。我是基础医学院培养的,现在得反哺,我来为大家服务。”王韵笑着说。
采访结束,我特意问道,窗台上绿萝的“生长曲线”。王老师开心地告诉我,她喜欢种植,这些盆栽至少有十年了,到冬天还会开好多花。她说,这便是她QQ名“绿萝小屋”的由来。
(宣传部 武慧媛)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