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工作会在京召开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工作会在京召开
2013年9月12日,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医学部作为医学教指委秘书处挂靠单位,承担了会议主办工作。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教研司副司长孙也刚,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副司长王辰,国务院学位办质量监督与信息处处长徐维清,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处长焦雅辉等领导莅临会议。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李立明等30位委员等出席会议。秘书处等有关同志及部分院校专家列席会议。
孙也刚主任在发言中强调,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评估体系为着力点,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把握研究生培养要实现四个方向转变即:发展模式的转变,类型结构的转变,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的转变,对研究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认可度,要逐步发展博士专业学位,重视发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医学人才的培养对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至关重要。医学教指委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地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希望医学教指委能够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的精神。明确各类医学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发挥教指委的指导作用。
王辰司长在讲话中谈到,从卫生计生部门角度来讲,医学教育本身是精英教育。优秀人才的吸引因素在于教育培训和人才的使用制度。此外,医学教育具有终身教育、多学科性的特点。医学教育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初步建立,下一步国家卫生计生委还要着手构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未来也要探讨专科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衔接工作。对于未来的医学教育改革,我们要明确发展方向,严格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明确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定位。
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柯杨在发言中指出,专业学位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较早,走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道路。如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获得了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多方位支持,实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制度的衔接。同时,我们要改变原有的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区别专业学位和学术性学位的定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业执业准入制度,实现临床、口腔、公卫、护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执业准入制度的衔接。
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李立明提到,医学教育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同时医学专业学位教育还具有职业教育导向性的特点。因此,对于医学教指委,要进一步明确有关职责,应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获得有关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级分类推进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科学制定培养单位的准入条件。要重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助于现有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高。
教指委秘书长段丽萍向与会委员汇报了医学专业学位教指委2011-2013年工作情况,并就案例库建设工作、专业学位教指委建设项目、医学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编写工作以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点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制订等下一步重点工作做了布置安排。随后,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分委员会召集人分别就各专业学位有关实施情况做了介绍。
最后,各分委员会委员以分组形式,分别就本专业学位的《医学案例库建设标准》、《医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项目》等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