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之五十一】志愿花开,圆梦中国

【中国梦征文之五十一】志愿花开,圆梦中国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自2013年4月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以来,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到近300篇投稿。其中,有的来自医护人员,有的来自教师学生,有的来自管理人员,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为实现美好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与行动。北医新闻网特开辟《我的中国梦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还将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以使北医师生中国梦内涵的学习和探讨不断深入,敬请垂注

        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大家都开始讨论“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们所有的梦想都是深深扎根在这个“中国梦”之上的。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也许我能做的很有限,但我相信我每多做一点,我们离实现“中国梦”就会近一小步,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积累起来,就会成为一条长长的大马路,载着我们祖国母亲,迈向她的伟大复兴。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志愿服务的历程。

  在2009年初的时候听说学校组织了无偿献血活动,而血库O型血非常缺乏,我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献血车,第一次献了200毫升的血。由于是第一次献血,面对像牙签一样粗的针头,心里不免有点害怕。但是看到一同来参加无偿献血的师兄师姐们都很勇敢地伸出胳膊,想到我的血或许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也鼓起勇气把手臂交给了抽血的护士。针成功地扎进了血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血出的很慢,负责照看我的护士也捏了一把汗,在旁边的座位上换了好几个志愿者后,我终于完成了这次献血。当我拿到献血证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不仅为自己战胜了心中的恐惧,更为自己为中国梦做出的贡献,虽然很小,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每年,我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去年献血之前,周围的同学都劝我别去,因为不久之前我才得过突发性耳聋,献血200毫升,疾病很有可能复发。经过慎重考虑,我最后仍然决定参加献血,只不过在献血之前喝够水,补充血容量,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果然,这次我又成功了!

  献血只是我志愿服务的开始,更多更精彩、更有意义的活动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2009年秋天,我回到了医学部,加入了北医青协以及基础医学院团学联,积极参加青协和团学联组织的国家图书馆辅助借书服务、海淀博物馆讲解志愿服务、迎新志愿服务、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活动。从这些看似简单而又零碎的志愿服务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友谊、简单的知识和技巧,更有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一句不经意的感谢、一个开心的笑容、一个会意的眼神,总能让我心里温暖好久。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积累,更有意义的活动才在我脑海中逐渐成形,并付诸实践。当“阳光医生”这四个字第一次走进我生活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向往,希望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贫困人群提供一些基本的体检服务和医疗支持。于是我努力争取,终于成为了其中的一名成员,利用周末的时间坐近2个小时的车,去远郊农民工聚集区进行体检服务。在这里,我们帮助那些缺乏基本医疗保健支持的辛勤劳动者及早地发现了他们身体潜在的问题,告诉他们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教会他们基本的自我监测疾病的方法。听着他们质朴的感谢,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不一样的价值,心中无比欣慰和自豪。在这样的热情驱使下,我又先后参加了多次体检志愿服务以及献血车志愿服务,不仅巩固基础知识、积累经验,更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学生肩上的责任之重。全北京有超过300万农民工,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加上他们的孩子,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我们所做的事情只是杯水车薪。所以,提出并努力推动制度上的改革,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于是2010年,我加入了阳光爱心诊所——一个由医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争取资金,专门为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低收入农民工提供免费的体检及疾病治疗服务。虽然没能成为诊所的骨干力量,但从诊所的试运营,到每月一次的正式运营,我从低年级只能负责引导和交谈的志愿者,成长为高年级能为患者问诊、查体、初步诊断的志愿者,同时一直负责一位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的跟踪随访,并提供日常体检等服务。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遇到困难的时候,各位老师们都积极地帮我们,在日积月累的付出之后,诊所的志愿者代表们奔赴美国,与免费诊所的创始者促膝长谈,展示我们的成果,同时带回来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如今,我们的诊所已经为400多位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长期的基本医疗保健支持,虽然离彻底解决农民工医疗问题还有很远,但我们看到,继我们之后,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校都开始构建自己的免费诊所,为当地需要的人提供医疗帮助。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在政府的政策积极调整的背景下,彻底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健问题指日可待。

  2011年夏天到来之前,我结束了所有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开始策划着走出北京,到更偏僻、医疗资源更缺乏的地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这个暑假,我在班级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与十多个同学及师弟师妹们一起来到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小屯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在这里,我们白天支教;傍晚到村口等着从工地上回来的男男女女,对他们进行调查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提出相应的建议;晚上趁着村民们聚在一起娱乐的时间给他们普及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从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发现,承担重体力劳动的中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高于同地区的老年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生活上的压力造成的精神长期紧张,另一方面因为重体力劳动导致大量丢失汗液,从而使他们口味偏重,每日摄入的食盐量远远超过了WHO规定的最大剂量,此外,遗传因素、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针对这一现象,在与村领导沟通后,由我向各位村民们讲了一堂高血压基本知识普及课,将医学术语转换成通俗的语言,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已经发生高血压的人应该如何控制血压。村民们的积极参与,让我们很欣慰。回到学校,我们的实践团被评为了“医学部优秀实践团”,得到老师们的认可,我更觉得自己在朝着真正的医学人才迈进,我离我的中国梦又近了一步。

  随着小屯村的社会实践结束,我也正式进入临床,更为系统地学习疾病的诊治思路。随后的2012年暑假,我积极响应院团委号召,同6位来自不同临床科室的老师一起到湖北省襄阳宜城市进行义诊及支教等社会实践。应该说宜城市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城市,人口不算多,百姓安居乐业,医疗资源也比较充足,信息较为开放,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身患重病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救治。他们缺乏的不是医疗资源,而是获得高水平医疗帮助的机会。不敢说我们的临床大夫一定比基层的大夫水平要高多少,但身在三甲医院,各种各样的少见病我们司空见惯,同时我们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我们有高级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所以那些在基层看来是罕见病甚至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如果能及时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支持,愈后也不会太差。看到患者对老师们表达感谢的情景,我不禁想,将来我能做的,或许是积极推动最新医疗信息的传递方式,提高基层医生的水平,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我们的实践时间只有短短的1周,也许在这样仓促的时间里,我们能做的很少,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有更多的人能跟我们一起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国家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2012年底,我们的实践项目被评为医学部“精品志愿服务项目”,我被授予医学部“十佳青年志愿者”称号。奖励让我内心倍受鼓舞,同时也更坚定了自己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决心。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我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我一样在努力,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为了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北医三院教育处总支 杜雅丽)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