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责任?成长素质教育讲座——陈旭岩:世界因我们而不同

爱?责任?成长素质教育讲座——陈旭岩:世界因我们而不同

        北京大学医学部爱•责任•成长素质教育系列讲座之“世界因我们而不同”于2013年9月26日晚,在逸夫楼209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旭岩教授担任主讲。医学部副主任王宪,党委副书记李文胜,及教育处、各学院的老师们作为特邀嘉宾一同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吸引了人民日报下属健康时报等媒体的关注。三百余名医学生参加了讲座,会场座无虚席。

        在前不久的医学部开学典礼上,陈旭岩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发人深省的演讲在同学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让更多同学有机会与陈老师面对面交流,李文胜副书记委托医学部教育处、学工部,特将陈老师再次邀请到医学部,分享她从医多年的心得与体会,感悟她作为医者的幸福与信仰。

        讲座在李文胜副书记的欢迎致辞中拉开序幕,李书记回顾了陈老师之前演讲的精彩瞬间,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细细体味陈老师从医之路的感悟。

        近2个小时的演讲中,陈旭岩老师从哲学高度切入,分职业、科学、伦理三个方面诠释医学科学,整场讲演妙语连珠,掌声频频。

        作为职业,陈老师首先以“起死回生的瓜农”和“奔跑的少年”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辛苦和委屈在医者的梦想和信仰面前不足挂齿,表达了她作为医者独有的幸福感。之后,陈老师借用一幅名为"The Doctor"的油画表达了她对医生职业的理解,即医生是最美好事物和科技价值的完美结合。她号召北医学子保留心底的神圣和纯洁,永远牢记北医人"厚道"的精神,从而在医务工作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至高、至精、至妙"的境界,收获专属于医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作为科学,陈老师认为,面对临床医学这种超越纯科学的复杂学科,医生面临的“高度不确定性”始终是最大的挑战。在错综复杂的病情面前,医生只有具备深厚的知识积累和非凡的决策能力,才能胜任这份职业;"辨证求真,思维至上"是每个临床医生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提及伦理,长年工作在重症医学一线的陈旭岩教授对此感触颇深,她认为医学伦理学是至高至深至难的问题,并通过"不该放弃的生命"、“最好最贵最先进到最后一秒”等几个发生在她工作中的真实事例引起在场所有师生的思考。

        演讲最后,陈旭岩教授以19世纪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一句名言“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离,在山顶上汇合”作为结语诠释医学,勉励同学们向着医学的高峰攀登。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在场听众就“医学的科学属性”、“死亡教育”、“怯懦与悲悯”、“医生在工作与家庭中的平衡”等问题向陈老师进行请教,陈老师的真诚回应和谆谆教导博得了在座同学热烈的掌声。之后,同学们更以感言视频和书法作品等礼物表达对陈老师的尊敬和感谢。讲座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对于医学本真的思考中圆满结束。

        正如陈老师所说,医生这份职业的光芒足以令世间所有名利物质黯然失色,让医学生能够执着坚持最初的梦想和信仰。本次爱·责任·成长素质教育系列讲座从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出发,激励同学们将医学事业转化为人生信仰,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以成为一名医生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延伸阅读】  

    陈旭岩,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从事急诊和危重病临床工作20余年。2000年赴加拿大皇后大学急诊医学系(Kingston总医院急诊科)系统性进修,后赴美国洛杉矶西奈山医院急诊中心和危重病单元系统轮转培训。时任中华医学会北京急诊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委员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项目核心级专家,北京大学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急诊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临床工作委员会急诊危重病专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分会委员,《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杂志》、《世界急危重症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急诊医学》、《中国急救医学》等杂志的编审专家,全军医学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北京市西城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医学部教育处  学工部/文 宣传部   黄大无/摄影)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