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柯杨:受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聚焦两会】柯杨:受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编者按:在3月4日教育界联组会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委员“呼唤重新审视教育理念”的发言,引发界内广泛反响。
3月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一则“柯杨称,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北大时这样说,让你读北大不是为日后挣8000元工资,而是希望你当省部级官员。这话让人痛心,是不正确教育观。教育承载不了人成长的全部,也不能导致即刻的成功”的消息又将柯杨推到了舆论前台。
3月7日,本报记者约访柯杨委员,请她阐释了自己对教育的困惑和思考。
问:界别联组会上的发言,委员们一般是就具体领域发表观点,建言献策,你为什么会提“教育的目标”这个一个看似宏观视角的问题?
答:这些年我们自上而下重视教育,不惜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老百姓趋之若鹜的追逐受最高层次教育,教育者追逐新建和不断拔高自己教育层次。但是另一方面民众对教育公平的不满意却只增不减;教育者对人才质量越发不满,受教者本人也没有因教育获得自信和感恩。年年面对循环式的批评、抱怨,在我们埋头陷入针对各种问题的改革之时,我们是不是对教育理念这个根本问题应该重新审视?
问:你说的理念问题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理念应清晰,首先是教育的目的。我们对教育的目标是不是定位于培养一个人的文明涵养、独立人格、理性思考、适应社会、自食其力、人心和谐?这个在西方成功的教育中早已成为共识和普及的根本目标,并没在我们中国植根,而祖传的“学而优则仕”这一迂腐的所谓“精英”教育目标却仍深入人心。在中国已经实现基础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的今天,教育一方面一味迎合民众内心的期望,同时又提出和宣传一些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进一步促成了人们追求教育目的的盲目性。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流浪街头,研究生以“开玩笑”方式杀害室友,等等等等,难道还不该让我们从根本上审视教育的目的吗?
问:你认为教育本应承载的功能是什么?是什么导致现在各方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
答:的确是期望值过高、超高了。教育不能承载一个人走向成功所需要的全部,不能导致即刻成功,尤其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的即刻的成功。我确实曾听说一位学生家长在孩子从北大毕业工作后抱怨送你到北大,不是指望你只挣每月8000元的工资,北大应该是出省长市长的地方!这位家长的期望大概不是个案。我想说,知识和技能不能解决一个人生存和幸福的全部。在我们目前的整个教育链条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虽然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改革,但现状是无论学校和家长都还是太过于重视对孩子书本知识、技能型知识的灌输,恨不得把孩子变成做题的机器,甚至学艺术也是机械的技能性的残酷训练。而且,期望只通过学校、通过书本改变孩子的思想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家庭的熏陶、社会的作用、实践的锻炼同等重要。另外,到了大学这个教育环节试图再靠书本上的理论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是不是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喊了多少年的公民教育仍然被强大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挤占着,这一点是否仍然代表我们的教育观?
问:为了将来能上个好大学,使出浑身解数闯高考这一独木桥是家长和学生的自然诉求,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自己的思考吗?
答: 这个诉求可以理解,但仍然反映了大家对成功的认识。人和人天然存在的能力差别,不能作为人与人高低贵贱的衡量或区分标准。但是我们现存的高考制度,按分数一刀切的将孩子分成聪明与笨甚至“好与坏”。我认为教育的功能恰恰在于要将人与人的差别和不同潜能鉴别挖掘出来。而这种“好坏”之分潜移默化地深入老师、家长和孩子心中,从小就伤害了大批孩子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恰恰在教育体制下被泯灭。而家长们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潜能有多少了解,给了多少支持和引导?多数还是“放心”地全权交给学校,把他们个个逼到高考的路上,以考上名牌大学为唯一成功和自己的光荣。
问:伴随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也被提出空前的高度,但是对于这一目标的实践土壤,也受到质疑。你如何看这一问题?
答: 创新能力靠人的好奇心、想象力、突发奇想、不一味遵从权威的设想和实施力。这些天然的素质需要的是保护和引导,而我们社会土壤和教育方式并不鼓励有个性的人。学生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人格上都不自信、不独立、不平等,谈何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这种根儿上的问题,不是靠一两个“人才工程”能解决的。不但需要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整个社会状态和氛围的改进。
问:刚才你提到情商的重要性。在委员和社会各方的呼吁下,学校情商教育被重视,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也开发了情商课程。对于情商教育如何搞,你的观点是?
答:学校教育肯定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情商教育不仅在学校,还在于社会风气的熏染、榜样的带动、现实中成功与挫折中的感悟。现在一些家长和学校对独生子女们封闭式的教育,剥夺孩子感受生活、参与生活的权利。不与人接触、不经历挫折、不接触社会,情商怎么提高?还是那句话,学校教育和书本知识不是一个人走向幸福的唯一教育载体。这一点也是我们现在教育下那么大的功夫,纵然局部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又对培养出的人才不满意而受教育者也不领情的原因之一。
柯杨委员最后提议,在全民——教育者、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家长们、政府主导部门,对于学校教育所给予的盲目的、超高的、无限高的希望之时,我们应该静下心,对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进行实事求是的再思考和大讨论。
(统战部供稿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