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泌尿外科龚侃教授课题组发现VHL基因相关肾癌遗传学新特点

  近日,北大医院泌尿外科龚侃教授课题组在 VHL 基因相关肾癌的遗传学研究中获得新突破,课题组研究论文以原始论著的形式在泌尿外科金牌杂志Urology(《泌尿外科》)及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之一的Cancer Research(《肿瘤学研究》,影响因子9.28)发表,龚侃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此外,国际遗传性肾癌领域知名专家对课题组的研究做了述评,同期发表于Urology杂志。

  VHL 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特征为小脑和视网膜发生血管母细胞瘤。半数以上的 VHL 病病人发生双侧且为多灶性肾癌。龚侃教授课题组发表于Urology的文章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国人 VHL 病遗传性肾癌患者家系的临床及基因型特点,发现无家族史家系中 VHL 基因新突变比例高于有家族史家系,提示新发突变大多发生在无疾病家族史的患者中。该研究得到了国际遗传性肾癌领域知名专家Laura S. Schmidt和W. Marston Linehan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VHL病家系报道;这项研究提示,中国 VHL 病患者家系中新发突变较多,对于没有家族史的患者也要考虑 VHL 病的可能。

  课题组发表于Cancer Research的文章,通过对 VHL 病患者家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人 VHL 病患者家系中子代的发病年龄早于亲代,且临床症状更重的特点,提示中国 VHL 病患者家系中存在遗传早现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探究了 VHL 病遗传早现的发生机制,通过对正常对照及患者端粒长度进行测定,证实 VHL 病的遗传早现与端粒长度的进行性缩短相关。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临床诊疗中开展 VHL 病患者的遗传咨询,同时为 VHL 基因相关肾癌的后续研究提供可能的新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长期以来,龚侃教授课题组开展了以抑癌基因 VHL 为中心的肾癌系统化研究,在肾癌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诸多成果。课题组不仅发现了国人 VHL 病遗传性肾癌患者家系的特点,还明确了国人散发性肾癌患者中 VHL 基因的突变特点。此外,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与经典传统认识不同的观点:在肾癌的发病机制中, VHL 基因下游通路的HIF-2α(缺氧诱导因子HIF-2α)可能比HIF-1α(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更重要;发现并提出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中可能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自分泌,旁分泌”的机制,并提出了该通路可能成为肾癌治疗靶点的新观点。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在认识肾癌的发病机制及完善肾癌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龚侃教授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部重点博士点基金的资助下,在肾肿瘤领域开展的以抑癌基因 VHL 为中心的系统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发表论文30余篇,并于201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2011年荣获“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12年教育部高等院校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课题组在肾肿瘤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北大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