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个规范化疼痛病房在北医三院启用
北京市首个规范化的疼痛科专业病房在北医三院正式启用。9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病房启动仪式在外二病房楼11层教室举行。副院长兼疼痛科主任刘晓光、副院长王健全出席,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经营管理办公室、骨科、麻醉科、肿瘤放疗科、放射科、药剂科、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皮肤科、口腔科、肾内科、超声诊断科、核医学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
据了解,目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将近70%都伴有疼痛症状。有些患者原始疾病得到治疗后,疼痛也随之消失;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疼痛症状会伴随很久甚至终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以骨科为例,至少有10%的患者在手术后,疼痛症状还是不能缓解。这种长期的慢性疼痛就不只是一种症状,而是一种疾病。”我国尚没有大样本量的疼痛调查数据,发达国家的数据显示,大约有三成人受慢性疼痛困扰,由此来看,我国慢性疼痛的患者数量应该非常庞大。
目前本市三级医院基本都开设有疼痛门诊,但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医院的疼痛门诊没有专门医生,而是挂靠于某个科室;有些医院即使开设有专门的疼痛科室,但没有病房,患者只能在医院进行日间治疗,只有少量医院建有疼痛病房,但是距国家的标准尚存差距。北医三院此次建立的规范化疼痛病房打破了和其他科混用“惯例”,不仅有30张独立的病床,还配备有专门的疼痛科医生。
会上,医务处周洪柱处长,疼痛中心郭向阳副主任分别回顾了疼痛科筹建过程,郭向阳还为疼痛科献上了“仁心仁术无痛之家”的匾额和疼痛科数据库,并代表疼痛中心表示,一定要与大家一起努力,做好疼痛科工作,使三院疼痛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王健全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我院在医疗过程中提倡无痛理念,此次专门为疼痛科开设专门的病房表示医院对疼痛科的重视,希望疼痛科多科合作,不断提高疼痛治疗水平。
刘晓光副院长指出:我院疼痛中心下设的疼痛科打破了常规模式,确立“多学科参与,专业化发展”的理念,疼痛科病房面向其它科室,为大家提供一个参与疼痛治疗的平台,患者和科室都会受益。刘晓光指出,疼痛科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疼痛科将以脊柱关节痛、神经痛、癌性疼痛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从微创技术、阻滞技术、药品治疗及封闭等方面引入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在患者原始疾病的治疗中间或之后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治疗空间,同时疼痛科还兼顾着全院对于疼痛管理的作用,把对患者疼痛的评估和住院患者的治疗、无痛化技术纳入疼痛科管理范围之内。
骨科刘忠军主任也表达了自己对疼痛科的期望。最后,药剂科翟所迪主任以自身经历畅谈了疼痛科对患者的帮助。
背景资料:
北医三院对疼痛的诊疗及研究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率先在全国开展针刺麻醉与镇痛业务,曾荣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周恩来总理曾委派叶剑英元帅来院指导工作,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和美日欧等多国医学专家均曾莅临医院参观。
为了加强疼痛性疾病的诊疗效果,医院在2007年申请增加疼痛诊疗科目,开设疼痛门诊,2010年成立了独立的疼痛科,投入大量人员和资金,重点建设了以现代影像学技术为基础的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平台,开设了专门的疼痛治疗病房,并逐步购置疼痛射频仪等疼痛诊疗设备。与此同时,大力加强疼痛科专业人才培养。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资助,基本形成了疼痛诊疗的综合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疼痛诊疗质量,加强疼痛诊疗相关交叉学科整合,全面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彻底解决疼痛病人多地点、疼痛相关学科独立诊治效果不佳,医疗资源浪费的难题,并最终实现疼痛“一站式”治疗,2013年,医院整合疼痛诊疗方面的优势资源,成立了以刘晓光副院长兼任主任的疼痛科(医学中心)。在全面、深入开展脊柱关节痛、神经痛、癌性疼痛、疼痛药物治疗与评价、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等亚专业疼痛诊疗的基础上,疼痛科积极扩大与相关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进行疼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以及疼痛转化医学工作,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目前,疼痛科开放病床30张,年门诊量25000余人次。疼痛医学中心主要有五个亚专业:脊柱关节痛、神经痛、癌性疼痛、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和疼痛药物治疗与评价。紧紧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开展诊疗工作和研究。尤其在脊柱内镜技术方面、脊柱疾病微创介入治疗方面具有技术优势,CT、C形臂、超声等影像引导下的各种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神经调制、药物注射等技术也颇具特色,为广大疼痛患者提供了先进的诊疗服务。
(北医三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