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召开
2014年10月24日-25日,第九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隆重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主办,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协办。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医学院校的青年医学人文教师骨干和各大医院的同行等15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教授、哥伦比亚大学David Rothman教授分别致开幕词。会议围绕针对医生的暴力、医患信任、医患满意度、医学界与医药产业的关系、利益冲突政策进行了热烈讨论。
10月24日上午,在由著名医学教育家王德炳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石丽英主任主持的关于针对医生的暴力、提高医患信任和患者满意度的专题讨论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阐述了他对医疗暴力的理解,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王琪探讨了当前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山东大学医学部杨同卫副教授报告了他们关于患者普遍信任及培育途径的实证研究结果。David Rothman教授介绍了美国单独执业医生锐减的趋势,强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应关注个人层面的医师职业精神,还要关注组织层面的职业精神。在关于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权瀛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伙伴医学”,民政部国家康复医院名誉院长秦泗河介绍了他二十多年来关于“快乐骨科”的实践经验。
10月24日下午,首都医科大学李义庭教授、大连医科大学赵明杰教授主持了规范“医”“药”关系、管理利益冲突的讨论。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马强在报告中探讨了医与药之间的联袂,并提出了学会与药商的关系处理所应遵守的原则,上海长海医院副院长项耀钧从医院管理者角度分析了中国医院及与医药厂商的交往的现状及所应明确的边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代涛所长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生动地分析了中国医生激励机制对医生行为的影响;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教授从医学社会学史的角度使用“医学化”的概念揭示了过度医疗产生的原因;北京大学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丛亚丽、谢广宽、唐健对GSK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介绍了中心开展利益冲突政策研究和参与起草大学利益冲突政策方面的进展,剖析了政策应用推进中的困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石光博士从宏观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医改走向进行了展望。最后,David Rothman教授介绍了美国的阳光法案,强调药业对支付医生费用的透明度,对规范医生、医院与医药厂商关系的重要作用。
在一整天的研讨过程中,北京大学王德炳教授、北京市卫计委雷海潮副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孙福川教授、北医三院医务处周洪柱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何铁强主任等专家妙语连珠,对与会者的发言进行了精炼而富有洞察力的点评。
在10月25日举行的“明天的医生”学生专场上,来自北京大学阳光爱心诊所、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四个医学生团队围绕北京大地区农民工就医行为、医学生眼中的医学和医学教育、黑龙江省三甲医院暴力伤医现状、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等问题报告了他们的调研结果,分享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体会。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胡林英副教授从教师的角度报告了近年来她关于医师职业精神教学的成功经验,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哥伦比亚大学David 和Sheila Rothman两位美国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张金钟教授、大连医科大学赵明杰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尹梅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谢广宽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金铖钺同学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整个学生专场由医学部阳光爱心诊所的刘奕君和宋刚两位同学主持,轻松活泼,中英文配合完美,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研讨会议题丰富,学术争鸣氛围浓厚,会议组织务实高效,研讨会的举行为医学人文研究者、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行业学会和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对中国医师职业精神水平的提升将持续产生积极的影响。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谢广宽)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