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编者按】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自2014年6月启动了“医路心语”主题征文活动,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从求学、从医、教学、科研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读医求学之路、教医育人之路、行医问诊之路上的故事与感悟,感情真挚、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北医新闻网特开辟“医路心语主题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恍然间已经走过了两年的大学时光,作为医学生的我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度过了充实的日子。紧张的学习、实习和临床见习生活让我们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这个过程带给我们一种见识,一种视野,一种理念,它清楚直白的告诉我们:这就是医学。

  众所周知,医学是防治疾病、维护人体生理机能的一门科学。通俗而言就是让活人活好的一个行业。医学的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怀,而且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就像李海潮老师说的那样,医学不是一门科学,或者说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从本质上来讲,医学是一门艺术。

  医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模糊的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升华。

  对于严肃的科学,正确的答案肯定是唯一的。而对于医学来说,医生们对于同一疾病状态可以开出不同的处方,而且往往很难分出高下。这就需要医生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且将这些可贵的但是不甚可靠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看待。医学不乏定量,但所谓的定量往往是一个波动的范围,需要医生综合考量各项指标来做出判断。

  医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记得北医三院的乔杰教授和人民医院的王杉教授在与广大学子分享自己的临床实践的时候都提到一点:作为临床医生,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要严守规则,小到进治疗室戴帽子口罩、小处置完了之后把器械刷的很干净、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大到严格遵守手术的流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行外人可能都不在意的事情,表面上看是一种规范的医疗实践过程,而本质上是对职业、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作为临床医生一定要坚持做好。

  医学是一门艺术,是天使与恶魔的较量,是生老病死的大道场。

  生老病死本是人类永恒的难题,但在过分注重循证、忽视人文的当代医疗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病人和家属被科学奇迹冲昏了头脑,误认为一旦进了医院就必须站着出去,这只能是对生死观的一种误解。其实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生与死的意义。庄子在他妻子去世后也曾嚎啕大哭,当他看到窗外的树木,从树木一岁一枯荣中顿悟到人世间万事万物概莫能外。次日他停止哭泣,敲着盆子唱起歌,别人以为他疯啦,其实他在为妻子回归大自然而歌,这是一种对生和死超乎常人的解读。

  医学是一门艺术,是浓缩了的小社会,是悲欢离合的大舞台。

  还记得当时报考北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时候,有一位学中医的同学很不屑的调侃说:“临床医学有什么了不起!离开电子检测设备医生什么都干不了。”这其中不乏对临床医疗的误解,但同时也是对我们医学生的一个警醒:患者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他们希望面对的不是冷漠的机器,而是像社会中一样能够跟医生进行语言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很惊异于李海潮老师谈到的一个事实:好多医院的医生越来越忽视问诊的作用,而过分依赖于器械的检查。这一方面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这会造成患者群体对医生行业的不满。心理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那作为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被动一方的患者们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医院就是一个社会,患者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医生们如果只看到了“病”而忽视了“人”,那离医学的初衷可就太远了。

  医学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不断付出但同时也需要反馈的职业。

  虽说医患关系中绝大多数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但站在医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感觉医生群体当前承担了过多的道德要求,背负了太多指责。国内外都在倡导“以病人为中心”,但在具体实践中谁来贯彻落实?辛苦工作在第一线践行这一理念的医务人员,在劳动得不到合理回报,尊严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将之落到实处?又如何回报那些渴望安全与尊严的病人和家属?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那么谁又该以他(她)们为中心?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医生们从来没有因为指责而有过放弃,他们的默默坚守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内心深处,医生也许有比写在书面上的医生誓言更神圣的信念支撑!他们展示给我们的是榜样的力量!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从初涉医学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既具科学头脑又满怀人文精神的医生还要走很长的路,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并非像学习专业技术那样能立即见效,更何况医学艺术和人文精神并非是简单地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而主要是从生活的经验和临床过程中感悟和体验的。

  孔子说过,知之不如乐之者,乐之不如好之者。对待一个事业,对待一个专业,也概莫能外。医学是一门专业、一门学问,也是一个职业、一份事业。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必将待之以勤,待之以精,路漫漫其修远,上下而求索!

  (基础医学院 2012级临床四班 王超)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