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有一份自信叫岗位自信
【编者按】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自2014年6月启动了“医路心语”主题征文活动,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从求学、从医、教学、科研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读医求学之路、教医育人之路、行医问诊之路上的故事与感悟,感情真挚、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北医新闻网特开辟“医路心语主题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今年“五四”是北大人难忘的节日,习近平同志来北大与师生座谈,言辞恳切地叮咛青年学子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继而培育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无疑,自信是自新(自我更新)的不竭动力,更是自强的基石。不过,在平凡生活中,这份自信要消除豪气、躁气,转变为一份职业自觉的岗位自信。
医学人文的岗位自信,首先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平台。客观地看,在北医的学术天地里,相对于基础、临床、药学、公卫各院系等显学,我所在的医学人文学系的确有些边缘,属于文科中的理科(相对于北大而言),理科中的文科(相对于医学部),有着双重尴尬,如果将北医比喻成一个动物园,基础、临床、药学、公卫各院系个个都是大象,人文学系只是一只小蚂蚁,按照通行的校园GDP考核指标计量,我们没有千万计的科研经费,也没有影响因子过人的SCI、CSCI的发表,甚至有人把我们看成一尊摆设的“花瓶”。但是,作为魅力课程呈现,也作为润物无声的隐形教学,医学人文对于“厚道”价值的开掘,全人教育模式的完善,医学生的精神发育,修德、明辨的能力生成,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不是味精,而是盐巴,不是医学龙袍上的补丁,而是领袖,不是花瓶,而是精神宝鼎,恰如小小称砣,我们体量不大,份量重。我们坚信,有境界、有内涵的医学人文课程具有非凡的魅力,给我10分钟,可以让学生有触动,给我半小时,可以让学生有感动,给我1小时,可以让学生有震动,给我一学期,可以让学生有所行动。
哈佛人的自信是给美国人民贡献了N位总统,北大的自信是给共和国贡献了一位总理,北医的自信是曾经贡献过一位卫生部长(贺诚,共和国首任卫生部掌门人,党组书记,副部长,总后卫生部长),日后还要贡献更多的部长与领军人物。部长(领军人物)需要的德识才学是综合的、立体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素养,还要有哲学气质,历史视野,伦理生活,社会情怀,这一切都是医学人文的题中之义。
医学人文的岗位自信,其次要珍重自己的同行和同事,密切与他们的交往,跨越藩篱,左顾右盼,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术的进步在于边际效用,在于跨学科的思想激荡,文史哲之间,伦理与法律之间,身心二元之间,心理与心灵研究之间有着不解的学术纽带,有着相互交映的思想辉光,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才能让医学人文的学科谱系交映生辉,形成一台多声部的交响乐合奏。人人都是思想的“高峰”,我们人文学系才是一块学术的“高原”。
医学人文的岗位自信,其三要开辟新天地,攀登新峭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型,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身-心-社,身-心-灵的医学模式,临床医学人文成为一方沃土;随着医改走进深水区,现代医学的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人文医改有众多待解的难题,就看我们有没有胆气去对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没有理论功力去搏击潮头,手把红旗旗不湿,才算服务于社会,创新于实践。如今,叙事医学(丽塔·卡蓉),关怀理论(华生),巴林特小组,品管圈(QCC)、场所精神建构等医学人文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开创中国临床医学人文的新路径,破解医改的困局(医生的妖魔化,医学的污名化,医患关系恶质化),时不我待,无论是职业的责任感,还是生命的紧迫感,都在敲击着我们的灵魂。
总之,职业自信必须立足于平凡的岗位,转化为一种岗位自信,才不至于虚韬,才不会被人讥讽为“客厅里谈共产主义”。
(公共教学部 王一方)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