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生死观——观电影《入殓师》后感
【编者按】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自2014年6月启动了“医路心语”主题征文活动,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从求学、从医、教学、科研等多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读医求学之路、教医育人之路、行医问诊之路上的故事与感悟,感情真挚、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北医新闻网特开辟“医路心语主题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最近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之前觉得,这样的题材应该无非是惊悚恐怖类的,但这部电影,却真切的带给我了许多感动和思考。医者,救死扶伤,而入殓者,在很多人看来或许只是关乎面子、礼仪,但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深切的感到,不论医者、抑或入殓者,不应只医治或是修补人的身体,而是从心底去尊重生命,拯救心灵。
(一)剧情简介
故事的主角叫做小林大悟,从小学习大提琴,立志在音乐上有所成就。故事开始时他刚买了昂贵的大提琴,进入乐团,想要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但是仅仅四个月,乐团就因为上座率极低而不得不宣告解散,小林没有了工作,也失去的追逐梦想的动力,更要面对大提琴的高昂债务,在妻子的劝说下,小林决定变卖大提琴,离开东京,回到家乡开始新的生活。
回到自己的家乡后,他们居住在祖母留下的老屋中,小林也开始奔走寻找工作,一日,他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聘消息,“旅途的协助工作,无需相关经验,报酬丰厚”,小林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面试,社长佐佐木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小林,甚至立即预付了当日的工作,并许诺薪酬不菲,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小林的再三追问下,方才道出这项工作的实质,“入殓”——死亡旅途的协助工作。
虽然心理上感到别扭,但是面对高昂的薪水,小林向妻子隐瞒了工作内容,选择了尝试。第一次工作,是十分狼狈的经历,被通知到一间破屋帮助社长,看到的却是一位已经死去近一个月的老妪的尸体,腐烂、恶臭,蝇虫满屋,他恶心、呕吐加上对尸体的恐惧,工作结束后他一遍遍的擦洗自己的身体,甚至回到家中迫切的拥抱、抚摸自己的妻子,感受生者的温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
随着这份工作的继续,“入殓”对于小林不再是那样的神秘,那就是为死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但这个过程却庄严而神圣:为死者换服时不能让死者的身体暴露,那是对死者的不敬;帮死者放松面部的肌肉,让他们表情平和,为他们化妆,让他们仿佛活着时美丽;为他们双手合十、双脚交叉,以传统的方式去往死亡的路,不被恶鬼侵扰;最后在轻柔的把遗体放入棺木,让生者做最后的瞻仰。这样的仪式,给了死者尊严,也让生者有了最后的尽一份心意的机会,在这样的仪式之后,家人会感慨“从未见她如此美丽”、“感谢你们给了他最后的荣光”等等,“入殓”给了小林心灵的平静,也让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觉得入殓其实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他不再彷徨,这正是他的心灵的归宿。
小林的朋友们得知他的工作,随即远离了他,而妻子也意外得知了这一切,认为这是有辱家门的事情,一怒之下离开了小林。可之后,当小林妻子亲历了一次“入殓”仪式后,她也被这份庄重所打动,谅解了小林并开始支持他的工作。最后,小林意外的得知了自己5岁时遗弃家庭的父亲的死讯,在为父亲“入殓”时,他发现父亲仍然紧握着与儿时自己交换的信物,而这三十年来,父亲也一直清苦的生活着,只是没有脸面回去寻找儿子。最终他原谅了父亲,父亲的死与小林即将降生的孩子,在这一幕被紧扣在了一起,生死的轮回仍在继续。
(二)感动与思考
片中说过“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
葬礼,我们表面上是送别死者,是为死者举办的仪式,让他们能庄严的走向下一程,其实,葬礼实际上是生者的仪式,是生者接受死亡、感受死亡,表达孝意,表达爱,赎去罪孽,接受饶恕。而在入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把尊严还给了已去的死者,生者也通过这最后优雅的仪式与死者达到和解。
其实,我们的文化中,死亡往往是忌讳的事情,在长辈的身边,说句“哎呀,要累死了”,是要受到训斥的,这样的话被视作是对长辈的不敬,而长辈因为距离死亡比我们要近许多,他们把这样的话看作是诅咒。那时,叛逆的我们总是对长辈的训斥嗤之以鼻,心里抱怨他们是“贪生怕死”的人,可现在想来,谁不是“贪生怕死”?
死亡在我们的眼中是消极的、黑暗的,是火光的熄灭。可是,我们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不也正是因为生的有限吗?如果没有死亡在等待我们,那永恒的生命不过是荒谬、丑陋的存在。况且,当一个人疾病缠身、痛苦不已、失去生的意义和乐趣后,死亡正是最好的归宿,当生命充满了痛苦,那正是死亡的时刻,“安乐死”的逐渐被认可和合法化,正是最好的说明。
《入殓师》之所以触人心玄,因为他让我们所漠视、所逃避的死亡,还原了真实的模样,处理死者遗体的那份温柔、那份虔诚、那份艺术,让生者动容:死去月余的老妇,家人都不愿靠近,在入殓师的工作下,得以洁净、体面的离开;久病缠身的妻子,死后经入殓师的打扮,穿上最美丽的衣服,用上最光彩的脂粉,让丈夫感慨道“从未见她如此美丽”;想当女孩的男孩子,在经受了二十多年的嘲讽和冷落后,终于得以以女装赴死,父母也宽恕了自己这个叛逆的孩子;等等。
入殓师,是死亡的使者,但同时也是生命光辉的展示者,生命,本身就包含了生与死,我们总是在说,要好好珍惜和关注生命中的美好和有趣,因为错过的话,会后悔会可惜,但没人去关注自己死亡的旅程是否有这样的“陪伴者”:为你洗去污垢、为你更衣、为你化妆、为你最后的旅程提供“陪伴”活动,甚至你此时没有亲人陪伴,甚至此时亲人也对你感到嫌弃和背离……这就好像《泰坦尼克号》里,大难将至,仍旧坚持演奏乐曲的乐师们,给人们带来宽慰;坚持为人们祷告的牧师们,让人们坦然;他们不是不怕死亡,但他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带来的东西,是光辉,有生命的光辉,但更多的是死亡的光辉,是打破了人们对死亡未知的黑暗恐惧,让人们平静的跨入死亡。
正视死亡才能使生命完整,生死并非对立,而是整体,当我们鼓励自己活出生活的精彩、活出生的意义时,也要正视死亡,不仅是对别人的死,也是对自己的死,人们常说世界是残酷的、粗暴的,但在我们的内心应该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告诉自己:生命的温柔,在死亡的一刻尽显。
或许,作为一名医者,面对的生生死死,生命轮回,足够多,多到让我们渐渐麻木,朦胧了生与死的界限,模糊了生命的珍视,但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要保留那份对生的尊重,尊重病人、用药者的生命,亦要尊重他们对于生的渴求,对生的愿望。一名入殓师,对待尸体尚且温柔如斯,作为医者,更应有一份仁心长存。
只希望在自己离开世界的时候有一双手温柔相握,让自己在下一个轮回中勇敢走下去,这是每一个人的愿望。
(药学院 09级药学一班 姜汉杰)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