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讲座在医学部举办

  2014年11月21日下午在逸夫楼114,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邀请北京大学化学分子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卞江老师做“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讲座。来自各学院(部)的教师、研究生助教8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卞江老师从什么是翻转课堂讲起。他认为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后看视频(学习),而在课堂上做习题、讨论(在指导下练习),是碎片化教育时代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方式。从最初创立该教学法的美国院校开展翻转课堂的历史看,翻转课堂教学形式首先是在教育不发达地区兴起,之后被不断扩散传播,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要求;满足远程教育需求;满足高端教育需求。

  卞老师认为翻转课堂的背后体现了互教互学(Peer Instruction)与掌握学习法(Mastery Learning)的教育哲学,核心在于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关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卞老师结合其实践经验对这一教育哲学进行了再思考:在未做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单纯追求“以学生为中心”可能会使教学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下降;教师的作用仍然至关重要,它不可替代但可延伸,流动式的、开放型的课堂仅适用于部分教师,如博学型的教师能更好地掌控这种教学法;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学生的观念也是需要权衡利弊的主要因素,翻转课堂不一定能对所有学生产生好的效果,需要我们辩证地对待。

  之后,卞老师介绍了在MOOC开发和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经历和体会。《大学化学》属于学校通选课,教学对象为理科非化学类学生,在难度上属于B-C级。作为北大首批国际上线MOOC课程之一,这门课曾在Coursera、网易、果壳网MOOC学院、卓越智慧树都分别上线,学员遍布五大洲,年龄分布极广。MOOC的教育规模及受众的多样性给卞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使他对在线教育有了再认识,它对传统课程带来的挑战是不容置疑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法的潮流趋势值得大家关注。

  2014年春季,卞老师在北大校内对这门课开展了翻转课堂实践,采取完全的翻转教学:即一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看视频,另一半时间上课。选课人数为43人分别来自15个院系,成绩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平时学习及讨论课表现。课程实施过程是:课前将视频上传至Coursera供学生观看,上课做该章的习题、教师讲解点评并答疑,其中选择三次课做讨论课,课程开始就将讨论课的选题发给学生。讨论课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根据选题进行演讲与答辩,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三次课:(1)讲解一篇文献;(2)做一个该领域的mini-review;(3)提出对该领域的问题及展望。

  对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效果,卞老师在学生背景、选课动机、对视频学习的态度及对翻转课堂的态度等方面对选课学生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并分享了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大部分选课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非常好,且选修此课程主要出于对化学的兴趣或对知识学习的欲望;基础较好的学生看视频有较大收获,学习主动的学生对视频评价较高;对翻转课堂接受度较高的群体是班内背景最突出、学习态度最好的学生。可推测:翻转课堂可能更适合学习基础较好及学习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因此卞老师对翻转课堂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只翻转较容易或较基础的章节;提高见面课的吸引力;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

  卞老师的讲座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完整地呈现了翻转课堂的实施经验,并对该教学方法的利弊进行了深入分析。讲座之后,大家针对讨论课的选题、学生分组人数、成绩评价及习题课等进行了提问。教师们对这一新教学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它能克服目前传统课堂教学的许多难点,但亦需注意其适用背景与条件,卞老师的理念与经验让大家对翻转课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启发老师们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去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附:主讲人介绍

  卞江老师,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是无机理论化学,曾荣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卞江老师承担了北大化学学院的两门基础课。所授课程多次获得各级奖励,是深受北大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卞老师所授课程每年均入选北京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是在线学生社区里广受推荐的课程。

  卞江老师主讲的《大学化学》作为中国首批国际MOOC课程之一,于2013年9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上线开课,截止目前已有全球约一万两千名学员选修了这门课程,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内理科课程,受到各方好评。卞江老师的另一门课程《化学与社会》是北京大学的全校通选课,也于2014年9月在哈佛大学的edX上线开课,目前正在授课中。 

(教育处/教学发展中心)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