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荧屏与镜头里的神圣与崇高——北京大学医疗剧创作与评论座谈会纪实
2015年1月8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主办的“医疗剧创作与评论座谈会”在医学部逸夫楼召开。卫计委宣传司姚宏文副司长、宣传处姜雯处长、医生作家毕淑敏、剧作家徐萌、演员王茜、影视剧策划人苗棣等受邀出席。会议围绕当代国内医疗剧的价值取向、艺术追求、当下医疗剧的趣味与风格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来自中国卫生文化促进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的专家,健康报等多家媒体的编辑记者,及医学部的师生等5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教授首先致辞,她介绍了北医在全人教育理念引领下开拓医学与艺术、医学与文学等教学研究空间的探索,她期待有更多优秀的医疗剧给予医学生更丰富、更优雅的人性熏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郭莉萍教授由伦敦大学开辟医学生系统选修文学与影视科目的教改探索谈起,期待北医将来也要培养医学与艺术创作的双栖人才。
《医者仁心》与《青年医生》的编剧徐萌首先以“细语与呼喊”为题谈了她的观察与思考。她回顾了医疗剧的创生历程,认为医疗剧是影视剧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不是一般地讲故事,而是要直面疾苦的煎熬、生死的悬崖,爱欲的母题,医疗剧的双主角是死亡与生命,它们是医疗剧永恒的主题。编剧必须以圣洁的灵魂来书写剧情,因此,“一流编剧写情怀,二流编剧写人物,三流编剧写故事”。她将医疗剧的终极关怀定格为灵魂的镜与灯,必须直抵灵性之光,在一个没有悲悯、敬畏情怀的社会重塑生命的神圣与职业的崇高。
中国传媒大学的苗棣教授作了“医疗剧策划纵横谈”的发言,他直言医患关系的紧张与松绑是医疗剧创作必须直面的问题,医疗剧的社会道德净化诉求不言而喻,但不能拘泥于这些目标,医疗剧作为当代影视的一个独立类型有着自己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使命。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生活事件,医疗剧就是透过这样看似世俗的人生节目来展示灵魂的高下清浊。同时学习借鉴美国医疗剧策划与制作的经验,在故事的长短呼应、专业风采与病案呈现方面下功夫。
著名医生作家毕淑敏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为医疗剧,她做了“转身与超越——从文学作品到医疗剧”的主题发言。她认为医疗剧是永恒的,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医疗剧的创作要回归本源,不能给它加载太多的现实诉求,医疗剧虽然可以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松绑,但必须超越医患关系叙事。医疗剧也要超越科普使命,超越职业崇高的重塑。剧作家在创作时要纯粹一些,跳出各种束缚,去展现医生和病人的命运跌宕。她认为爱和死亡是医疗剧的主题。同时她希望剧作家也能多关注“老医生”,他们的职业生涯漫长而曲折,蕴含更多的人性隐喻。
曾系统研究过医疗主题电影的王一方教授以“石头也怕碰鸡蛋”为题谈及他对医疗剧医患关系叙事的思考。医患关系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医患头上有五片驱不散的乌云:一是从商业服务到关怀照顾;二是医疗服务中存在代理决策机制;三是生命无常的偶然性和疗效的不确定性使得医疗服务呈现高度的风险;四是支付与疗效脱节;五是患者的诉求作为苦难中的人类诉求,有被社会同情、舆论接纳的天然合理性,也为患方的求偿心理与民粹主义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人生有三道难迈的人生峡谷——苦难、生死、欲望。这些人性的张望都应该成为医疗剧的精神元素。
王茜作为演员、制片人、编剧三栖人士,参与《无限生机》、《急诊室的故事》两部医疗剧的拍摄,与大家分享了她的切身感受,她认为医疗剧是人性剧、灵魂剧,当前很多国人只有生命观,没有生死观,需要优秀的医疗剧来培育。创作医疗剧难度很大,生命的激情、使命感、艺术追求、细节完美缺一不可。
随后,郭莉萍副院长从对医疗剧的创作思考延伸到了医学教育领域,认为我国应该发展双博士教育模式,把技术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以学位的方式结合起来。甄橙教授分享了她观赏《星际穿越》的感受,认为通过医疗剧帮助患者建立一种苦难、生死的容涵度,到医院看病要接纳生老病死这个过程。这些观念都应该融入到医疗剧的创作中。来自中国卫生文化促进会与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专家告知,受广电总局的委托,涉及卫生计生的作品将由他们组织专家初审,以提升临床相关性与专业准确性。卫计委宣传司的姜雯处长认为医疗剧在丰富人们健康、疾苦、生死的认知意义非凡,对于建立文学界、影视界、评论界、学术界的互动机制充满期待。北京青年报郭小景、健康报孟小捷、中国医学论坛报田晓青、中国卫生人才杂志孟莛、医学部教学督导刘奇教授、青年教师李彦昌也纷纷发言,谈及他们对国产医疗剧的评论,他们认为医疗剧应该关注病人的关切,展现医患共情,而媒体对医疗剧的探索也应该更加宽容。
最后,姚宏文副司长做了总结。他认为本次研讨会立论、视野、境界都不同凡响。医疗剧以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法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以职业精神的浩然正气感召社会,重塑医者形象,其正面的穿透力和负面的杀伤力都不可低估。医疗剧要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医疗期望,提升健康传播的水平。推动国产医疗剧发展,必须积极引领,培育创作热情与艺术智慧。希望该类作品选题要有统筹,不要低水平重复。导向要积极、正面、温暖,体现社会责任感,制作要专业,体现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的最高水准。
本次研讨会紧密围绕医疗剧创作主题,为卫生行政部门、文学、影视艺术工作者、医学人文学者、媒体人、行业协会搭建了一个多元的交流沟通平台,将对日后中国医疗剧创作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人文学系)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