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人民医院
6月5日,全国高考还未开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考”已经发榜,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内科申报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金榜题名,并领到“录取通知书”。这是国内率先以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警和干预为建设目标的重点实验室。至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7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全球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引起猝死最主要的原因。我国的AMI防治形势尤为严峻,患病率持续增长,死亡率居高不下,其关键原因是缺乏心肌坏死之前的早期预警手段以及临床实践与指南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针对上述问题,为更好地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疗水平,提升首都科技创新能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干预工作,并于2014年底申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经过近半年紧张准备、申报、答辩、现场考察验收等层层严格考核环节后,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获得认定,并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开展工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旨在结合临床需求,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从生物标志物、心电学、影像学和遗传学方面入手,研发早期预警AMI的新型指标,并验证在临床实践中指导早期诊疗的价值;同时根据医学指南要求,对AMI的临床实践实施医疗质量改进,开展早期救治的“T3转化阶段”研究和患者疾病管理的“智慧医疗”模式探索,以优化当前AMI的防治模式。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益补充和后备军,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提升北京市科技攻关能力的重要平台。
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有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硬化肝癌外科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简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专业由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马万森教授奠基并创建,于1986年正式成立心内科,历任主任为王静毅、徐成斌、蒋宝琦和胡大一教授,自2012年起由陈红教授担任主任。目前已经发展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心血管病中心,整体实力强劲,技术力量雄厚,在心血管病领域位居国内第一方阵(复旦大学2013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排名第六、北京大学2014年基于数据中国最佳临床学科排名第八、中国医学科学院2014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名第十),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目前是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美国心脏学会(AHA)专业示范中心,中国首家胸痛中心和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倡导者,国内综合医院中首家通过美国胸痛中心协会(SCPC)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
近三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领域,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总经费3317.6万;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46篇,其中SCI论文33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0项;作为牵头人或参编者制定了国内26部专业指南;作为主编或主译共出版了32部学术著作;目前在国内相关学术组织兼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职务9个,国际学术组织委员职务5个;同时,每年承办包括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在内的多个在心血管领域具有广泛声誉的高端学术会议。
(人民医院 宋俊贤)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