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10岁

  

    

  

  

  5月29日上午,基础医学院生化楼3层会议室,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不大的会议室坐满了学生,除了童坦君院士、张宗玉教授最年长,更多的是年轻的面孔,似乎专递出一个寓意,年轻,不衰老(延缓衰老)是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努力的目的。十年学术研讨会,犹如一个“家宴”,最大的“官”是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樊建军(临时替代),基础医学院主管科研副院长张毓教授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宗玉教授特邀的。还有两位特邀嘉宾教授。余下的多是中心的教工和学生,研讨会由王文恭教授和毛泽斌教授主持。十岁生日,简简单单,朴朴实实。

  形式重要不过内容。衰老研究中心10岁的“家宴”从张宗玉教授提供的“大餐”中你会看到,在10年前行的路上,童坦君院士、张宗玉教授领导这个团队都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硕果;从童坦君院士的报告中,你会感受到,这位老科学家、学科带头人为什么要报告这些内容,它一定是给年轻人以启迪的。

  衰老与抗衰老

  从生物学上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的退行性变和机能的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生理学上,衰老是从受精卵开始发育、生长一直进行到衰老的个体发育史这一生命链中的一部分,是生理性衰老。从病理学上,衰老是应激和劳损、损伤和感染、免疫反应衰退、营养失调、代谢障碍,以及疏忽和滥用药物积累的结果,是病理性衰老,它会加速衰老过程。

  抗衰老医学学科自1992年由美国医学研究及临床专家科莱兹博士及高德曼博士共同创建,打破了传统临床医学以“疾病”为核心的体系,建立了临床医学新兴模式-健康医学模式及体系。

  抗衰老医疗研究和临床方法着眼于溯本求源,主动预防、逆转与衰老相关的功能紊乱、功能丧失和老化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痴呆症、二型糖尿病、骨关节退化性疾病、失眠等等,这些健康问题大多是随着人体老化的生物过程而产生的。

  抗衰老医学积极提倡生命科学研发的临床转化,着眼于利用最新生物技术来延长健康个体的最佳精神和身体状态的时间,以达到健康长寿。抗衰老医学引领了一场关于健康的革命,并不断的寻求逆转或缓解那些导致人们暂时或长期失去生活能力、质量或残疾的众多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最终目标是使人类不受生理衰老的侵扰而拥有更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长寿健康。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十年收获

  2004年,在韩启德主任支持下,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宣布成立。该中心是1994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更名和重组而成 ,由北京大学下属7个单位参加,研究领域涉及老年常见多发病发病机理、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老年生物学等方面,力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探索人类衰老这一现代医学前沿课题。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由7个单位、五个研究团队组成:以童坦君院士为首的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团队;以北大医院郭应禄院士为首的老年泌尿系统研究团队;以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以北医三院党耕町教授为首的老年骨质疏松、老年骨关节病研究团队;以北医六院张岱教授、北大生命科学院陈建国教授及现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晓民教授为首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研究团队。

  十年来,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博士生毕业30人、硕士生毕业19人;博士后出站 4人;在读博、硕士生33人。独立开设一门衰老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方面,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 共发表科研论文90篇,其中 SCI收录62篇;发表中文论文28篇。

  2004年-2014年,中心的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团队获得各类经费3885万元,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3项、 国际合作项目 1项、 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 29项 ,科技部“973” 5项(3项为课题负责人,2项为参加者)、以及医学部  “211”、“985” 项目2项。

  除了基础和临床研究,科学普及也是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他们做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工作。童坦君院士主编了140万字的《医学老年学》(第二版); 2005年主编的《生物化学》教科书,2011年由台北市合记书局用繁体字以《醫用生物化學》为书名出版;中心参编的《老年医学名词》、《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细胞生物学》待出版。大科学家编“小书”,一度成为社会美谈,张宗玉、童坦君《健健康康活百岁,有滋有味过百年》的科普文章,受到读者欢迎。此外,中心建立普及与提高并重的“中华健康老年网”,很有点击率,网站设有老年医学、研究进展、专题讲座、老年保健、老年常见病等栏目。网站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我国老年基础研究和老年病医疗研究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医患沟通,科学普及和自我健康教育。

  辛勤耕耘必收获硕果。2004年,张宗玉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先进个人”;2005年,“细胞衰老的生物学年龄指征”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童坦君、张宗玉、马宏、刘新文等);2006年,“细胞衰老相关基因与p16基因调控研究” 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童坦君、张宗玉、赵亮、张晓伟等);2006年,毛泽斌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7年,“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作用机制及其调控”获首届中国老年学学术成果奖;2007年,“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作用机制及其调控”获第八届亚洲大洋州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优秀论文奖;2009年,“细胞、器官衰老分子机制研究与个体化衰老评估的建立及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童坦君、张宗玉、王文恭等);2009年,“细胞、器官衰老分子机制研究与个体化衰老评估的建立及应用”获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童坦君、张宗玉、王文恭等);2010年,“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及个体化衰老评价的创建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张宗玉获中华老年医学会“老年医学杰出贡献奖”;2012年,童坦君获北京大学2012年度国华杰出学者奖;2013年,童坦君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2013年,张宇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奖”;2014年,马利伟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现场,童坦君院士的主题报告是:“人为什么老?——我们能‘老而不衰’吗?我们能‘返老还童’吗”?,介绍了衰老是怎么回事,国外衰老研究的最近进展及延缓衰老的路径。寿命的决定因素包括环境(外因)与遗传(内因),改善体内、外环境可以延缓衰老、老而不衰,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寻找内环境的最佳平衡点,也就是就要关注衰老过程中的细胞通讯;管好我们的干细胞。

  童坦君院士谆谆叮嘱:“我们的干细胞技术已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困难不少希望无限。我们能‘老而不衰’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

  (医学部宣传部 傅冬红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 李国栋)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