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沙龙举办

  2015年6月9日下午在逸夫楼114室,教学发展中心邀请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吴立玲教授做“医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沙龙,分享病理生理学课程考试改革的体会。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韵、教育教学督导组成员、各学院及临床医院的教师以及研究生助教50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由教育处副处长蔡景一主持。

  吴立玲老师首先介绍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育标准及培养目标方面的核心转变,提出教师要将关注点从“教”转向“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也应更强调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清晰把握学科特色是进行考核改革的基础,吴立玲老师所教授的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该课程摒弃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考核模式,建立了综合考核体系,包括随堂理论考核、网上案例分析、实验课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吴老师分别对这几类考核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随堂理论考核方面,病理生理课针对课堂教学知识点进行及时的随堂测验,并对考核结果及时点评反馈,督促学生对学习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随堂测验题型多元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随堂理论考核也记录了学生的到课情况等,教师还通过随堂测验中发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树立诚信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此外,吴老师还介绍了网上案例分析的考核模式,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可选择一个临床病例,提出相应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吴老师认为,该方法不再仅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而更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更好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将老师和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都放在网络课程平台上,供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

  吴老师还重点介绍了将“情境式考题”融入期末理论考核的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分析。教研室在八年制学生考试的期末试卷中设计了10道选择题作为考试改革题,每道题测试相同的知识点,答案选项均相同,但题干分为情境式和非情境式两种,按A、B两套期末试卷随机发放,考察情境式和非情境式选择题的学生得分。结果发现,情境题得分低于非情境题得分,且差异有显著性。此外还展示了在2011级、2012级将情境式选择题增加到30道,学生成绩分布情况。情境式考题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为期末考试,情境题与非情境题需要把握适当的比例,同时对于留学生的考核难度明显加大。吴老师认为考核改革还需要配合教学方式的改革,稳步推进。

  吴老师带领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考核命题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尝试,让在座老师们频频称赞。在讨论环节,教师们针对案例编写的工作量、课堂反馈的方式、助教的使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教师们认为,考核是指挥棒,应关注如何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也应加强“情境式”引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要加强教学方面的学习与思考,广开言路,提升教学境界,教学发展中心也将针对教师需求给予更多支持服务。

  

  附:主讲人介绍

  吴立玲,女,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脂肪细胞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兼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司库、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副主编等职。从事高等教育30年,教授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病理生理学理论课及实验课。

  (医学部教育处 教学发展中心)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