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心内科开展首例骨髓腔内穿刺输液
74岁患者崔某,因为心力衰竭于2015年6月18日上午收住北医三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
入院后,患者心衰症状明显加重,周围静脉血管穿刺困难,右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因为血行感染无法使用。患者病情危重,急需抗感染、抗心律失常静脉输液治疗。经科室主任高炜教授、副主任郭丽君教授紧急讨论,决定利用心内科祖凌云副教授新开展的骨髓腔内穿刺输液技术平台进行治疗。
汪宇鹏主治医师在6月18日下午成功从胫骨近端为患者开通了一条骨髓腔内静脉输液通路。通过输液治疗,患者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为下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这是北医三院首次在临床救治中应用骨髓腔内穿刺输液技术。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作为医院急危重症的救治平台,在医院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项技术将以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为中心,开展危重症患者救治中骨髓腔内输液的临床应用,逐步推广到急诊抢救室、外科ICU等重症科室。我国目前骨髓腔输液的应用和研发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著名的三甲医院都没有开展此项技术,很少的医院将其列入正式的抢救程序。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有助于提高北医三院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进一步拓宽重症救治的临床科研领域,在急救心肺复苏、灾害医学和应急医学救援上均有着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
背景链接:
骨髓腔内输液(Intraosseous,IO)是一种快速的、有效的循环重建方法。在人体骨髓腔中有很多非塌陷的静脉网,又称之为“永不塌陷的静脉”,这些静脉网与体循环完整连接,血流量恒定。通过应用特制的骨髓穿刺套管针,钻入长骨骨髓腔内,再接上输液装置,在骨髓腔内的这些密密麻麻非萎陷性的微小静脉网络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来的液体,并转运到体循环之中。心脏骤停或者休克的患者由于周围循环衰竭,外周浅表静脉充盈欠佳,很难穿刺成功;建立中心静脉输液通道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操作,通常需要5-10分钟的时间。而且,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按压时,很难成功穿刺中心静脉。因此危重患者的救治中仍有10-30%的危重病人不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输注通路。此项技术很好地弥补静脉通路建立短板。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复苏委员会、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在2000 年复苏指南中指出:在急救过程中,建立血管通路时应尽早考虑使用骨髓腔内血管通路。
(北医三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