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妮《旷野无人》作品研讨会举行

  ——“人性是通过疾苦凸显出来的”

  

  

  

  

  作为北京大学叙事医学系列活动之一的《旷野无人》研讨会于2015年6月29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716会议室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部团委、学工部、研究生院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亲临会议,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八一门诊部、第六医院、中国作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医学人文学系的专家、学者,学工部、研究生院的部分师生80余人及健康报、中国医学论坛报、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序幕,它以取材于《旷野无人》的话剧片段表演开场,与会者蓦然间被学生剧团的两位同学有声有色的表演带入作者李兰妮遭逢肿瘤(数次手术与漫长的放化疗)折磨的疾苦隧道与抑郁-躁狂交织的精神漩涡之中,久久不能平静。在王玥书记简明而热情的欢迎词之后,活动发起人柯杨副校长做了主旨发言,她从为什么要在医学部发起这次《旷野无人》研讨活动说起,一则源自李萍萍大夫(她是李兰妮的主治大夫,在诊疗中与患者深深共情,成为朋友)的推荐,二则源自医学人文研究院有叙事医学的研究平台,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患者与医生双重救疗价值,患者通过疾苦倾诉与认知可以促进自身的心志成长,逐步接纳痛苦,豁达生死,医生只有听得懂他人的疾苦故事,才能开始思考如何解除他人的苦痛,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透过疾苦与死亡主题的文学作品阅读与反思,改进我们的医学人文教育,张扬医学中的人性与德性,人性是通过疾苦凸显出来的,德性是通过对疾苦的共情而彰显的,帮助我们的医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惯性,将单纯技术教育遮蔽的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重新开掘出来。因此,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因于一本文学作品,不止于这一本作品。柯校长希望我们的教育除了对躯体、对结构功能的知识传授,也应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让医学生对人性有更多的了解、理解、包容,让年轻人学会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病人、对待亲人和朋友。她说,《旷野无人》还给我们一个更深的提示,精神疾苦的背后往往有童年生活的阴影,早年家庭亲密关系的缺失对生性敏感的孩子是潜在的抑郁因素,烙印会伴随一生,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以爱为基础。童年获得的亲情是一个人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来源,一个人有了爱的滋养,有爱与被爱的训练,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还包括善待自己。医学教育也要发掘每个人心中的善良与爱欲。

  来自肿瘤医院的唐丽丽教授是一位心理与康复专家,首先她代读了李萍萍教授的书面发言(因为门诊无法莅临会议),信中讲述了她与作者李兰妮的交往和心灵交集、共情的经历,述说了她对李兰妮病况起伏的牵挂,唐丽丽教授以“从《旷野无人》看生死”为题,做了主题演讲,首先分析了人在病中的三大困境:痛苦、死亡、诱惑,恶疾临头,生死一念间,活着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随后,她深情地讲述了一个肿瘤晚期患者在她的心理抚慰下从绝望到觉悟的的故事,她为这个绝症患者寻找到的价值支撑就是女儿深情呼喊“父亲”(凸显亲情存在与纽带)的意义,爱的教育与死亡教育是一生中最最重要的情商开发,必须不经意地从儿童抓起,生命中有登场,就有离场,让死亡脱敏,让死亡变得温情脉脉,这也是一门每个医生和家长都需要掌握的艺术,安宁缓和医疗制度更建构了更为广阔的从尊严离场到见证不朽的心灵过程,是生命的顺从、善终(优逝)与圆满。

  来自解放军八一门诊部的资深心理大夫彭国球是《旷野无人》的忠实读者,他把这部书当作抑郁症患者认知疾苦,认知世界的自白书,心灵颠簸的曲线图,也作为叙事治疗的范本,他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从中归纳出若干心理定势,如早期的排距、抵抗,梦境中潜意识的浮现,病中死亡意识的萌生、强化,中止的节点及控制,家人支持系统的培育等等,深感这部书是一部洞悉患者心灵世界的“精神内窥镜”,不仅创作难能可贵,医生案头也不可多得。

  来自第六医院青年医生杨磊声称自己将这部书当作精神医学的教科书来细读,读出了患者的心灵密码,也读出了医患交集中的种种共情空白点,让患者独自彷徨,才有了旷野无人的孤独感,这是一份超越躯体与场景的灵魂孤独,精神大夫如果不经过叙事体验很难从单纯技术境遇与药物干预的门径进入这座城堡,也不可能给她们的挣扎提供有益的帮助。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肖丽媛副总编首先给大家揭示了一个丢勒命题:凡是勇于求索人类奥秘的智者,无论男女,都会在精神上萌生一份强烈的忧郁。在日常生活中,有过短暂抑郁和深层抑郁情结的个体大有人在,身为人母,当遭逢孩子成长波折、甚至挫折的时候,都会陷入抑郁的泥潭,因此,她与作者有共情,也有共鸣,出版《旷野无人》不是编辑的个人喜好,而是回应我们这个神经症人格的社会变迁。最后她转达了作者李兰妮的意愿,希望有更多的医学生喜欢她的这部作品。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冯秋子以一个有趣的躯体拓展训练,询问在场的每一个人,你愿意把自己的重心交给(倚靠)别人吗?你愿意接纳那个要交给(倚靠)你的人吗?开始她关于《旷野无人》的背后隐藏的现代社会人性支撑(既是一份需要,也是一份被需要)的精彩诠释,无疑,李兰妮的心灵世界是倾斜的,也是旋转的,有个体心灵的敏睿与脆弱,有幼年生活的阴影,也有社会巨变的失衡,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需要别人,也被别人需要,文学作为灵魂的牵引器、粘合剂,就是要重建我们的交集-互动关系,改进我们的挫折-成长机制。文学的故事是温暖的,语言是柔性的,相信我们的医学生是喜欢的。

  来自卫计委宣传司的姜雯处长从校园文化建设孵化器的高度评价了这部《旷野无人》,学生剧团的表演,校领导关于全人医学教育的引申,心理大夫、出版人、评论家的入木三分的解读,都描绘出一部叙事医学丰富医学情感教育的优雅画卷。她希望北大医学部的校园里有更多这样的活动,不仅给北大医学部的师生带来人文医学的滋养,也给全行业的典范教育,尤其是职业精神土壤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示范,她希望今后与北大医学部有更多的医学人文合作,譬如举办“健康中国学术研讨会”,组织卫生计生全国巡讲活动进校园等等。

  最后,丛亚丽副院长做了简短的总结发言,她感谢校领导和各界朋友参加这次跨界的叙事医学研讨会,给叙事医学的深入推进带来阵阵清风,希望日后有更多这样的多视角的研讨,把医学人文教育融会在有情、有趣、有灵的思想碰撞之中。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系)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