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度咖啡】打好功底·踏实前行——王夔院士与研究生亲切座谈

  【背景介绍】

  “爱·责任·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生专场自举办以来受到医学部师生的一致好评,活动曾邀请到两院院士、校长、院长、优秀海外校友等,引导同学们思考人生与理想,探讨科学与人文,教育同学们爱国爱校、关注社会、体会责任,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一代不断成长、砥砺前行。本学期,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重新设计了“爱·责任·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生专场各系列的形式和内容,并重磅推出“医度咖啡”系列。通过“北医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活动宣传、报名、收集交流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参与者,实现精致化小课堂的教育模式,给研究生提供与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医度咖啡”系列优化了活动内容和效果,是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种新尝试和新突破。

  

  一杯咖啡,一圈围坐;一位长者,一席箴言;一次与智者的精神交流,一回与心灵的深度碰撞。2015年7月6日下午,在同学们的多日期待中,“爱·责任·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生专场之“医度咖啡”系列迎来了第二位客人——王夔院士。本次王院士选取小型座谈形式,为研究生们答疑解惑。同学们零距离领略科学大家的风范,深刻感受科研的真谛与意义。科学家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在参会研究生的青春旅程中将留下深刻的回忆。医学部研工部副部长刘芳、办公室主任郭玲伶、侯欣迪老师,药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陈欣、崔博华老师和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座谈伊始,王先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详细解答了“如何做好科研,怎样平衡做科研发paper的压力和热情,怎样平衡科研工作与日常生活,用什么支撑自己的科研探索精神,如何发掘出自己对化学事业的热爱”等一系列问题,在场的研究生被先生渊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所折服。

  谈及做科研,王先生重点比较了科学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区别,提出:素质quality是一个人修养品质的体现,而素养literacy是指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学习和锻炼的,尤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极为重要,每一个研究生都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当谈到科研压力与研究热情时,先生首先反问同学们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以此来激发在场同学的思索。而后,先生回忆起自己的求学和科研历程:从燕京大学本科阶段的自由选课、通识教育、个人兴趣抉择、老师参考性指导到自己对化学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和精细化时间管理的过程中,他一步步发现自己对于化学科研的热爱,并进一步攻读研究生学位,投身于相关研究。1985年,美国启动了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2061计划”,而先生多年来正做着类似的工作,致力于通过课程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开办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发掘和培养青少年对化学研究的兴趣,促进中学化学优质教育。先生总结强调,热情是暂时的,它并不是激活科研和事业的动力;而志趣则更为重要,明确的志向和兴趣才能成为永久的前进动力。

  座谈过程中,同学们问到“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师生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思想上不一致时怎么办?”王先生针对这一问题,回忆起自己在研究生阶段与导师的朋友相处模式,提出自己对于现在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希望同学们理解导师在科研经费与课题方向上的限制,同时不断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他也鼓励教师在不偏离中心的范围内尽量接受研究生们的意见。

  当同学们提到如何保持好奇心、求知欲时,王先生谈到自己在本科学习时选修陈梦家先生所讲授的甲骨文课程的经历。先生当时的课程论文是通过远古器具化学成分分析与文字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用自己所擅长的化学研究方法和角度研究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先生指出,熟知和未知领域的结合对于激发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大有裨益。在讨论这个话题的过程中,先生强调了精细化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在探索不同兴趣方向的同时,需要在重点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现在八十多岁的王夔先生,依然保持着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在解答同学们各式各样的问题时,先生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多次强调了科学素养培养以及多读(read)多写(write)的重要性。在场的同学深切感受到先生的睿智、谦和与开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医度咖啡第二期圆满结束,王先生提出了对全体北医研究生的希冀:提高自我科学素质,坚定志趣定能成功。同学们纷纷与王先生合影留念,深深地折服于先生知书达理与一丝不苟。同学们表示,定会牢牢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科研道路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王夔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化学教育家。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大学, 从1952年起在北京医学院预科任教。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王先生是我国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和细胞无机化学奠基人之一,60多年来,先生结合医药实际问题,在细胞层次研究病理、药理和毒理过程中的无机化学问题,开拓了细胞无机化学新领域,发文近300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同时,王先生针对医药人才的培养,创建了医化学专业;构建了无机化学课程新体系。在多年承担医药各专业的化学教学基础上,编写多种教材。他还一直促进中学化学优质教育。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和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等。

  (研究生院 研究生工作部)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