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学科奠基人——谢荣教授画传》发布会圆满完成
谢荣教授是中国麻醉学科的先驱,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临床麻醉学家和医学科学家,与吴钰教授并称“南吴北谢”。2013年,中华麻醉学会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东信教授整理有关谢荣教授的历史,经过2年多的资料收集、撰写和编辑,《谢荣教授画传》于2015年7月12日举办的“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
2015年7月12日,“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开幕式上,王东信教授简要介绍了谢荣教授的光辉历程,随后谢教授上台致辞,他表示:“麻醉科作为年轻科室,迅速发展,是大家努力的结果;麻醉安全是根本,不断提高,也是靠大家。”朴实而真诚的话语,蕴含了一位世纪老人对后辈的勉励和期望。
94岁高龄的谢荣教授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麻醉学会多位领导纷纷和谢荣教授合影留念,并接受谢荣教授签字赠书。至此,《谢荣教授画传》发布会圆满成功,也成为本届北京麻醉学会“传承行动”的收官之作。大家衷心祝愿谢荣教授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背景链接
谢荣教授1921年出生于云南腾冲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期,他因战乱离开故乡,后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法大学,194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随后,不甘平庸的他历尽坎坷,又踏上了远赴重洋的求学之路。1947-1950年,谢荣教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从那时起,谢教授对麻醉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谢荣教授在Wayne州立大学附属底特律Receiving医院做麻醉科住院医生并担任了总住院之职,在此期间,他出色的工作赢得了许多当地媒体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谢荣教授怀揣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毅然回国,加入了我国政府自己创建第一家国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当时的名字还是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在50年代初期,国内几乎没有麻醉专业人才,谢荣教授回国后就积极开办麻醉学培训班,并主动编写讲义,亲自教学实践,为我国麻醉学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1953 年,谢荣教授以北医、协和合办的麻醉培训班的讲义为蓝本,编著了《麻醉学》,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麻醉学专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视为我国麻醉工作者的必读专著。1964年、1994 年《麻醉学》两次修订,其中第二版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著作奖,第三版于1997 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了致力于人才培养,谢荣教授更是创造性地探索适合中国的临床麻醉方法、推动了麻醉学科的蓬勃发展。1951年,首创了普鲁卡因静脉点滴全麻方法,开创了中国静脉麻醉先河;1953年,首创小儿肌注硫苯妥钠基础麻醉,使儿童病人可以安静地与父母分离,并使小儿全麻更容易施行;1961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麻醉学研究室,在新药研制、麻醉药代动力学、休克、肺水调节机制、脑复苏等方面作了系统研究;1985年,创办了第一个由麻醉科管理的ICU,进一步提高了外科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北大医院的麻醉学科团队也得到国内和国际的认可,并且硕果累累。1978年“中国锡生藤碱甲的研究”获科学大会奖;1995 年“利多卡因保护脑缺血及复灌注后损伤机制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 年“肺水自动调节机制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北大医院麻醉科在谢荣教授领导下经过国家教委论证,确定为国内麻醉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谢荣教授从50年代起就参与中央保健工作,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成功施行麻醉、监护和疼痛治疗,赢得了领导和医疗保健团队的赞誉和信任。但他自己严守保健工作纪律,从不对外谈起,留下的资料也极为少见,在整理资料时,我们仅找到一张50年代谢教授参加中央保健时与周恩来总理的珍贵合影。
由于对中国麻醉学事业的卓越贡献,1990 年谢荣教授被英国皇家麻醉学院授予名誉院士(FRCA) 称号,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麻醉学家。
退休后的谢荣教授宁静、淡泊,婉拒诸多奖项、称号,但时刻关心麻醉学科的发展。他曾多次拒绝别人为他写传记,谢教授说:“工作都是大家做的,过分突出个人不好。”2013 年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准备整理中国的麻醉史,因此委托北大医院整理有关谢荣教授的历史,这也才有机会让谢荣教授这光辉的一生与大家分享。
《谢荣教授画传》由北大医院麻醉科陈晓云医生撰稿,王东信教授、杨拔贤教授编审。画传介绍了谢教授的个人经历和对麻醉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并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同时期的人物照片及非常珍贵的学术资料,生动展现了谢教授的风采。杨拔贤教授在收集、整理谢老相关资料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赵俊教授、金士翱教授、孙大金教授、李树人教授、曾因明教授、欧阳葆怡教授、佘守章教授、谭冠先教授、徐国海教授、衡新华教授、黄宇光教授等提供了大批关于谢老的珍贵资料。
(北大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