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新秀400米夺冠后虚脱 北医三院迅速开放就诊绿色通道

从左至右:志愿者、范尼凯克妈妈、服务站医疗副经理于淼、范尼凯克、怀伟医生

 

  8月26日晚,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00米决赛展开较量,来自南非的选手范尼凯克以43秒47创造了今年世界最好成绩。但就在赛后庆祝的时刻,他却因身体感觉不适突然晕倒。几个小时后,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传来消息,范尼凯克身体已经无碍,顺利出院。

  当日比赛结束后,范尼凯克明显感觉不适,跟队友勉强庆祝完,就痛苦地趴在护栏上,甚至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最终,被急救担架车推出了赛场,直接推入北医三院驻扎在鸟巢的运动员医疗服务站。

  范尼凯克躺在担架车上,面色苍白,满脸是汗,紧张而痛苦,呻吟着。

  一进服务站,测血压、血氧、心电图……医疗站内全体医护人员迅速进入救治流程。边救治边与范尼凯克保持对话,不停地询问他的感觉,使其尽量放松、镇静、深呼吸。观察半个小时后,心率、呼吸没有缓解,血氧饱和度没有回升,服务站医疗经理梅宇决定转送其至北医三院急诊进一步检查。紧急联系三院急诊、联系当晚医院总值班。22:03分,北医三院绿色通道迅速开启,服务站医疗副经理于淼随120救护车陪同前往。

  北医三院急诊接到电话,得知一运动员需紧急救诊。急诊遂迅速做好各项准备,启用世锦赛运动员专用诊室、再次检查所有仪器设备及抢救药物……22:15分,救护车驶入医院,范尼凯克被单架推入抢救室。

  此时,范尼凯克神志清楚。主诉,心悸、呼吸困难。追问病史,为激烈比赛后出现心悸、胸闷伴四肢乏力,并有一过性黑蒙,考虑为剧烈运动后心动过速,造成继发性心肌缺血及大脑供血不足所致。当日值班医生怀伟和李红欣护士长协助随车而来的医疗副经理于淼一起迅速组织救治。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生命体征监测,并完善血常规、生化等专项化验,除外继发性电解质紊乱造成运动员乏力等原因。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措施,至23:20,范尼凯克自觉心悸乏力症状完全缓解,复查心电图、心率恢复正常。血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出来亦无明显异常表现。医生嘱其回到公寓休息,不适随诊。

  此时,范尼凯克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握住医护人员的手,高度赞扬了北医三院医疗团队的精湛医术及处理。离开抢救室之前,主动要求和帮助他的医疗团队合影留念。

  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运动员医疗服务站医疗经理梅宇介绍,400米比赛接近无氧运动极限,对运动员身体机能是极大的考验。赛后会引起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前者可能导致呼碱及电解质紊乱,后者可能引起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血管意外。呼碱即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于剧烈运动后因呼吸频率过快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而造成身体处于碱中毒状态,甚至造成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

  为运动员保驾护航,为世界级重大赛事提供医疗保障,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年承担的任务之一。医院历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确定方案、按照相关流程进行人员培训、物资药品准备……专业化、规范化的流程涉及医院多个科室和部门,前后方联动为完成医疗保障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据了解,此次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选派了运动医学科、骨科、普通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消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肾内科等11个科室的15名医护骨干参与位于鸟巢的世锦赛运动员医疗服务站医疗保障任务。

  此次世界田径锦标赛作为世界顶级赛事,聚集了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全世界田径高手。位于鸟巢的运动员医疗服务站任务光荣而艰巨。

  在医疗站,不仅每天可以听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还可以听到罕见的小语种。22日晚21:30左右,一位只会斯瓦西里语的坦桑尼亚小伙在志愿者的搀扶下,光着一只脚蹦进了运动员医疗服务站,医护人员尝试用多种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其交流,均无法沟通。这时,护士王静急中生智,通过网上搜索找到将中文翻译成斯瓦西里语的APP,终于说明白了情况。该名运动员经过医疗处置后满意地离开了医疗站。

  比赛尚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希望运动员们在紧张竞技的过程中一切顺利。

  无论是赛场旁,还是医院内,为顺利完成2015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医疗保障任务,为各国运动员保驾护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做好充分准备。

  (北医三院 仰东萍 闫燕/文 朱馥丽 李红欣/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