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教授谈全球视野与大国青年

 ——“爱·责任·成长”素质教育讲座纪实

  12月10日晚上,北风微寒,跃进厅4层报告厅里却暖意融融,来自北医各学院的莘莘学子翘首以盼,前来聆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基金会董事袁明的讲座。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医学部副主任姜保国、段丽萍、王维民,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与师生们一道分享这场盛宴。

  讲座开始之前,袁明走到观众席中,与同学贴近交流,了解大家生活的点滴以及对未来的畅想。走上讲台,袁明以“全球视野与大国青年”为题,通过自己多年对外交流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联系全球文化背景与各国现实,穿越古今、横跨中外,在比较与反思中进行哲学追问,带领学生思考北大医学生自我定位与理想追求的问题。

  视野:从中国到世界

  袁明教授细心收集了北医学子赴澳大利亚、美国密歇根、台湾等地进行交流的照片,引出本场讲座的第一个话题:全球化时代,学生的国际交流频繁。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4年这短短的十几年间,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全球排名从十名之外一跃成为世界第三,而中国亦成为2014年对外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在北京大学,各类长期、短期的留学、对外交流项目数量也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北大人在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在世界的各个地区留下自己的脚印。袁明感慨,这是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的有利一面,学生们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就能够开阔视野,这对我们价值观的形成、人生目标的定位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

    反思:认识你自己

  那么经济全球化全是好的一面吗?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多少?而人性究竟是怎样的?袁明用自己在对外交流中的几个小故事拂去色彩斑斓的表象,理性思考个人与世界的辨证关系。她于2013年访问俄罗斯,临走时恰巧与前来寻求政治避难的斯诺登同在一个机场;挪威奥斯陆北欧风光怡人,而她居住过的旅馆在三个星期后被反对当局政策者炸毁;在三教圣城耶路撒冷,虔诚的犹太教青年向哭墙祷告令她动容;2006年她和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与巴勒斯坦难民学校的女学生交流,感受战火的无情。这些或感动或震撼的经历让袁明教授思考,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是谁?

  经济紧密联系带来的文化融合在现代社会激起碰撞:日趋内向的欧洲文化;力求多元化的盎格鲁-萨克逊系国家;用动漫产品输出理念的日本;怀揣政治野心的“双头鹰”俄罗斯;有骆驼也有摩天大厦,现代与传统并存的阿拉伯世界;自然环境瑰丽、种族繁多的拉丁美洲与非洲……中国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进行着交流,中国欢迎世界来访,中国故事也在世界传播。袁明提醒师生,我们的生命是一段难得的旅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青年:根在基层,青春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全球化当中应该怎样做?袁明举了很多我们身边的例子。北大秉承兼容并包的精神,迎五洲学子,汇世界风采。在校园里,有昆曲《牡丹亭》的绕梁三日,也有红粉笔支教协会的行万里路,在国际文化节上更是有多彩的青春展示。这个古老的大学从历史中沉淀,又在新时期萌生了多元的幼芽。

  袁明细数了令她印象深刻的学生们——深爱中国文化并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米禄;北医校友,回国为家乡医学做贡献的尼泊尔留学生舒骏;曾任北大模联主席,目前远赴中东埃及学习的北大学子王丁楠;怀揣理想,在约旦为难民争取生活权利的燕京学堂学生苏奕安(Alice Su)……这些青年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教育背景,但是他们共同为理想不断奋斗,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让袁明感慨不已。

  袁明告诫北医学子,大学时光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希望大家能够多交流、多思考,扎根中国的实际,开拓全球化的视野。

  在提问环节,来自医学英语、临床医学的几位同学针对中东矛盾、现实与理想的困惑、怎样面对全球化挑战等问题向袁明提问。袁明提到,要认识宗教问题在世界诸多地区矛盾中的重要性,多倾听不同的声音,包容、理解他人。阿波罗神庙里镌刻的警句“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与中国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有相似之处,袁明指出,越是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就越要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才能在当今社会立足。她鼓励学生们放开心胸与思想,去吸纳多元文化,坚持每时每刻的学习。

  柯杨代表医学部向袁明教授赠与讲座证书,14级护理学院的学生代表大家送上一幅袁明教授的肖像画。在热烈的掌声中,这场内容丰富、思考文化交融与青年理想的讲座落下帷幕。

    (宣传部  龙昊/文 黄大无/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