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召开2015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年会

  12月30日,基础医学院召开2015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年会。全院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研究生导师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内容分科研与研究生工作报告、学科建设报告、亮点研究报告3个板块,由尹玉新院长、张毓副院长、鲁凤民副院长分段主持。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出席并讲话,韩济生院士、童坦君院士以及各学科带头人全程参会。

  张毓副院长做“2015年基础医学院科研工作总结报告”,他概括盘点了学院2015年学科与科技平台建设、科研项目与经费、科研成果等方面重要进展。主要包括:完成了基础医学学科自我评估,试点开展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系2个学科的国际评估,组织编写了学院“十三五”学科发展规划;邓宏魁教授领衔的“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研究团队获批NSFC创新群体;截至目前新批59项科研项目经费658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SCI论文237篇,其中IF>20的论文5篇,包括邓宏魁教授团队1篇Cell及2篇 Cell Stem Cell,尚永丰教授实验室1篇Cancer Cell,尹玉新教授实验室1篇Nat Immunol,另有PNAS和IF>10的论文8篇;近3年发表论文被引用频次大幅增长,论文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张毓副院长还提出了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参与建设学校健康产业园中心实验室和技术平台、加强基础/临床合作的学科群建设、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等2016年科研工作重点。科研办公室李平风主任做了“研究生管理政策及规定解读”报告,重点介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查等新的培养质量控制机制。

  尹玉新院长做学科战略主题报告“精准医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支撑”。他概括了精准医学在美国的发起、定义、内容和计划概要;介绍了精准医学在我国的深厚积累、优势特点、顶层设计和规划动态;揭示了从经验医学、实证医学到精准医学,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到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医学革命进程和学科趋势潮流,凝炼地指出精准医学的个体化、靶点化、大数据化本质;列举了基因组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医学等精准医学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基础;强调精准医学具备组学、影像、大数据等平台技术支撑和iPS、CAR-T、CRISPR等前沿技术驱动;提出了学院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前期积累、平台现状和“十三五”发展设想与前景。

  邓宏魁教授做了“干细胞创新团队与技术平台建设”的典范学科报告。他介绍了“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NSFC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干细胞研究国际合作基地等学科平台建设经验;展示了他们在细胞重编程、特别是化学重编程等方面世界领先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他们团队iPS、CiPS前沿技术创新,乐观预期CiPS技术未来3-5年或将突破iPS技术基因突变等安全性瓶颈,取得重大疾病的细胞治疗突破进展。

  学院精选2015年5项突出的研究进展做“亮点研究”学术报告。左潇寒报告了“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神经元谱系重编程”的重要成果;吕丹介绍了“磷酸酶PAC1分子在Th17细胞分化及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付毅报告了“细胞外基质调控血管稳态的新机制”;孙露洋报告了“JFK蛋白的促癌机制”;赵颖报告了“细胞自噬调控DNA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方伟岗副主任和尹玉新院长做会议总结发言。方伟岗副主任肯定了学院2015年科研工作的进步,特别是高水平论文有突破。鼓励学院在学科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要保持学院的优势特色,特别要加强与临床的合作,要形成像邓宏魁教授团队干细胞研究那样真正有吸引力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思路,建立基础临床紧密合作的结合点,树立更大、更高、更远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目标。尹玉新院长逐一点评了会议报告。他特别强调青年PI要跟上学科潮流,把握技术趋势,学习大师的研究思路,注重学科交叉,寻求与不同领域专家的协同借鉴。要超越碎片化、程式化的单因素分子机制模式,积极采用先进的动物模型和转化医学思路,争取科研水平更加出彩,取得更大突破。

  (基础医学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