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高炜:健康中国从慢病康复和二孩做起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不仅有新的思路、理论和内涵,而且更接地气,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百姓健康,“健康是幸福之基”。

  我们的政府在下大力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疗投入不断加大,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将有9.6%的增幅,大大高于GDP增长预期,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报告还特别提出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纲要中提到“优化从医环境”,这些都让我们这些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思路逐步深入,对体制、机制改革的阐述越来越具体。

  下面想就慢病康复和全面放开二孩引发的问题提出一点看法: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康复值得关注和加大力气推进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是21世纪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带病生存的患者数量急剧增长,涉及大量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和生产力的消耗,也给医疗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效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但预防、治疗必须与康复相结合,才能构架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链。以心脏病为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不仅仅是吃药、放支架或是手术,积极的二级预防和康复可以帮助病人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或其他心脏病中得到更好的恢复,可降低25-30%的死亡率,效果超过任何的药物或手术。但我国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这使得国人正在遭遇没有保养机制、患者治疗后因缺乏康复而生活质量下降或疾病进展,医疗开支也因此而不堪重负,再多的医疗投入也是不够的。慢病康复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更为重要。建议:

  1.将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康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付费考核指标之一。

  2.将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康复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我国心脑血管病等慢病康复事业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其中无医保政策支持是其发展的重要阻碍。在很多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病康复相关费用不仅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甚至患者如不按临床路径接受康复服务,还会面临短期内再次入院或手术医保拒付的惩罚。在卫生经济学中,康复与二级预防工作是一项“花小钱省大钱”的必要投入;而在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预后、促进人民健康方面,这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

  3.调整现有康复相关收费标准:合理拓宽康复服务收费内容、适当上调收费标准,并依据适应证全额纳入医保范畴。

        4.建立三级医院指导下的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心脑血管病等慢病康复中心。建议三级医院等“大医院”与基层医院联合,探索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紧密结合的新型康复医疗模式。建议利用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建立适合心脑血管病人进行日常康复训练的康复中心。  

        5.心脑血管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都与吸烟相关,不仅发病率增加,治疗后再发事件、致残致死率也很高。“降低烟草危害”应有更强制性、更实际的措施,提出预期目标,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总之,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不仅仅要解决患者“病有所医”,更重要的是要“病有所防”和“病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再发病和再住院,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大减少医疗支出。心脏康复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全方位的重视与参与。

  二、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应对全面放开二孩带来的问题

  全面放开二孩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是基本国策。但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需要对可能产生或已经显现的连带问题有预见性、可行性的措施。就像任何的治疗都可能有我们期待的疗效,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并发症和副作用,要早做预防,把风险降到最低。要有预案,有配套措施。

  2015年是羊年,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很多家庭都把生育计划做到了2016,希望有个猴宝宝;全面放开二孩后,年龄在25岁到40多岁的育龄妇女都一下子加入到今年的生育大军之中,“蜂拥而至”。孕妇到医院“建档”困难,产检困难,产房产床、医生、护士、助产士等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难以应对。有报道,2015年北京市三级公立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108.83%,二级公立机构(医院)88.85%,而一级医院为14.16%,盈利性机构为48.24%。2016年又会是怎样的局面!2016的生育高峰3月份就已到来。面对这种现状,很多三级医院都已经做了可能的调整,积极应对,但杯水车薪。需要政府做出顶层设计,通盘解决。儿科更是一个大问题,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很多医学院没有儿科系,儿科的学科发展投入少,发展进程低于其他专业,儿科医生流失多。而高龄、高危妊娠、生育能力的下降和胎儿发育不良等问题,导致早产儿明显增多,出生并发症和出生缺陷都有可能增多。这些问题不解决,是比加大患者就医难,也不可避免的加大医患矛盾。建议:

  1.适当增加三级医院的产科和儿科床位,定额定向。放开二孩后高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危孕产妇会明显增加,基层医院诊治困难。即便是增加妇产专科医院也不能很好地解决,综合性三级医院的优势之一就是多学科综合发展,有非常好的院内会诊和协调机制,可以在第一时间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最好的诊疗。有些患者真的非常危重,可能合并很多非常棘手、非常风险的疾病,即使在三甲医院,在非常有经验的产科也难以避免不良预后。靠挤占其他专业的床位不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能把放开二孩带来的医疗压力和问题转嫁到其他患者身上,不能影响到其他患者的就医。

  2.适当增加妇产科和儿科人员编制,解决二孩放开后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全面放开二孩后患者人群增加,而很多医务人员(尤其是妇产科、儿科大多都是女性)也处在生育年龄,也有生二孩的需求。综合因素导致人员极度紧张。不能靠加班和奉献来解决,要增加编制。

  3.国家应加大对妇产科和儿科学科发展的投入,提高妇产科,尤其是儿科医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儿科医生的不足不能靠“加快培养”来解决,政府要有实际的举措,引导更多的医学优秀人才投身儿科。

  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近2年国家推行的医师培训制度,本科毕业需要到培训基地工作3年,学习相关专业的医疗诊治。应对二孩带来的生育高峰和1年左右即将到来的儿童发病率的增加,医疗的精准扶贫可否对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的医生试行1年左右的专科基本技能培训,培养一些助产士、能够看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生,让他们能够尽快发挥作用,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让住院医规培因地制宜,更务实、可行、接地气,3年的规培可以酌情缩短或分阶段进行。

  5.放开二孩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退休老年人异地就医医保报销问题。老人退休后到子女工作的城市(被照顾和帮忙照顾第三代),慢性病的长期门诊治疗花费很大,尽快解决的需求远大于住院异地决算。

  此外,全面放开二孩后幼儿园、小学等也将出现与医院类似的压力,应早做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高炜在民族界联组上的发言  2016年3月8日   统战部供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