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建立创伤救治体系“中国模式”
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超过500万(WHO)。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创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高达6200万人次,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达70-80万。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整体性救治。但我国整体创伤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落后于临床其他医学专业学科,亟待形成并建立高效、科学、规范的创伤救治体系。
2016年4月1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进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大会就中国首次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体系建立运行情况进行集中发布,我国有望建立起高效、科学、规范的创伤救治体系,创建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高学成,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公室应急处理处处长李正懋,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重大专项处处长邢若齐,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梅冰松,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分院执行院长周方,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副院长荣绍远,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副院长田振彪,以及来自国家卫计委、北京市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来自北京市各医疗机构的专家莅临大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主任姜保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红,医院创伤救治团队及相关临床科室专家出席会议。新闻发布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副主任王天兵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主任姜保国教授介绍了《全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进展。该项目是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原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课题支持下,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及其团队联合第三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急救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等多家单位历时10余年,在国内率先建立我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通过规范化救治流程制定和信息预警联动系统的研发实现了创伤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和救治时间的有效缩短;规范化人员培训、创伤决策支持系统和早期评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专科救治规范的制定,实现了创伤整体救治能力的提高,有效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
“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昆明及浙江长兴、贵州石阡、四川广元、广西柳州等26个城市及地区进行试点并启动实施,建立了以三级医院为核心的,涉及124家三级及二级医院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规范化救治体系,项目推广面积总计约45.56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约7231万人。在规范实施区域内,培训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专业人员5000余人,院前救治时间平均缩短了约53%,严重创伤院内死亡率平均下降约40%,显著提高了创伤的救治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名誉主任王正国院士对项目组在规范化创伤救治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高效、科学、规范实施创伤救治的积极作用给与高度评价,肯定了这是基于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及医疗资源布局、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创新性救治体系。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重大专项处领导在讲话中回顾了项目从立项、实施到转化应用的过程,希望能不断优化方案并在全国推广,让科研项目落地,让更多百姓受益,为行业需求和惠及民生起到支撑作用。
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公室应急处领导从网络体系建设、两点一线衔接、规范化救治角度高度评价了该项目对于推动国家应急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意义,希望能与项目团队合作共同提高我国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领导在讲话中希望能结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不断补充完善创伤救治标准规范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和广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体系并进一步应用与推广,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领导在讲话中表示,“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在抢救生命、减少伤亡率和致残率等交通安全后延损失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北京市交通系统会全方位支持该系统在北京市的应用,力争率先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事故“0死亡”的目标。
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健康报等20余家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并就《全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项目中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提问。
“北京市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建设”项目也将在当天启动,并就区域性救治体系具体流程进行规范和明确,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综合医院优质资源的同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以综合医院创伤救治团队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的新模式,同时系统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严重创伤救治规范与救治团队,建立了创伤救治体系“中国模式”。
(人民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