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完成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首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中组部组团式援藏开展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号召,已分两批安排不同科室的专家进藏帮扶。其中耳鼻喉科在援藏期间脱陈出新,切实为解决藏民医疗问题做了很多工作。
第一批援藏,袁晓培副主任医师在西藏开展了头面部游离皮瓣移植术、内镜下全鼻窦开放术、鼻腔泪囊造口术、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等手术项目,数次填补了西藏地区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同时在袁晓培副主任医生的筹备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一届耳鼻咽喉微创外科技术培训班”隆重开幕,科主任余力生教授亲自带领科室的医护骨干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授课查房、,并完成了一例疑难的听力重建手术。
第二批援藏,耳鼻喉科的韩琳副主任医师暂别年仅三岁的女儿,选择在雪域高原扎根一年。韩琳副主任医师在援藏工作期间,了解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该院耳鼻喉科尚不能独立开展,藏区许多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儿亟待植入人工耳蜗,为他们的人生开启新的篇章。经向余力生主任汇报后,科室安排具备娴熟人工耳蜗植入经验的夏瑞明主任医师进藏,协助帮扶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夏瑞明主任医师到达西藏自治区人民耳鼻喉科后,还没来得及调整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立即赶赴病区查看患者,韩琳副主任负责术前的筛查工作,和当地科室医生们一起详细介绍了患者的情况。本次手术共有四名患儿。其中8岁的扎西尼玛,来自西藏昌都,是非常活泼的一个男孩。6岁的索朗拉增,则来自那曲,这两名患儿病史较简单,无特殊情况,在夏瑞明主任医师查体时,孩子们十分配合,澄亮的眼睛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4岁的丹增赤列,来自山南,是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儿,听神经发育良好,植入人工耳蜗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手术有一定难度,耳蜗鼓阶开窗后,有可能脑脊液持续搏动出蜗管或持续大量涌出,也就是业内所称的“井喷”现象。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导致植入困难,还会损伤内耳结构影响植入效果。10岁的拉姆卓玛,来自林芝,瘦小的身躯完全不像她年龄段应有的健康体态,同时心率快,血糖低,术前处理时科里的医护人员格外用心,使她也达到了能耐受全麻手术的标准。
州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对此次手术十分重视,韩琳副主任医师再次担任手术助手,同时安排巴罗医生参与手术,能够近距离的学习手术方法,科室杨主任在台下忙来忙去,协调各种事件,全科的医生几乎都观看了手术,使本次帮扶培训切实落实到实处。3600米高原的手术室,来着内地的夏瑞明主任医师明显感受到了与平日手术的不同,双眼紧盯着显微镜,大脑在应对术野时高速运转,第一台手术结束后,发现自己出现了胸闷气急的表现,在两台手术的间隙吸氧,即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也是保证患儿的绝对安全。扎西尼玛和索朗拉增手术平稳,电极顺利植入,电阻测试正常。前庭导水管扩大的的丹增赤列也没有出现“井喷”,四台手术中难度最大的是拉姆卓玛,在术中发现患儿耳蜗底转有骨化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耳蜗骨化是人工耳蜗手术的禁忌,电极很难植入,即使植入也有可能损坏电极。但是如果不植入,这类患者将很难再有回到有声世界的机会。医者仁心,在我院人工耳蜗植入的病例中,余力生教授和夏瑞明主任医师不断创新,积累了一些耳蜗骨化患者的植入经验,可以根据骨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在看到患儿耳蜗骨化的情况下,夏瑞明主任医师没有丝毫难色,凭借自己丰富的手术技巧,妙手生花,扩大开窗,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耳蜗全植入,给了小卓玛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援藏之路任重道远,在夏瑞明主任医师的帮扶下,四台手术的顺利完成,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逐渐具备独立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条件,缓解西藏医疗人才短缺,让藏区更多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聆听自然,情义有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朱锦玲 韩琳)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