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师生赴潘家峪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潘家峪村地处燕山山脉深处,有着“小吐鲁番”的美誉。 1937 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潘家峪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之一,开展了顽强的抗日斗争;同时也成为日军“扫荡”的重点区域。1941 年1 月,日军和日伪军血洗潘家峪,在逼问八路军去向不成的情况下,将全村1500 多人集中射杀焚烧,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

  秉持“爱·责任·成长”素质教育理念,重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离退休干部和青年学生创设交流沟通平台,2016年10月15日,医学部教育处、学工部组织来自各学院的16名本科同学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红色爱国教育活动中,与离退休老专家教师和其他学生代表一起,迎着仲秋的寒意,怀着肃穆的心情,前往河北唐山市潘家峪村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潘家峪死难者陵园、纪念馆和惨案遗址。

  潘家峪死难者陵园埋葬着一千二百三十名潘家峪惨案死难者的骸骨。陵园内,老师和同学们向遇难者公墓鞠躬默哀,并向供奉着遇难者灵牌的祠堂进献花篮。墓碑上分别书着“童惨古无”、“血泪莫忘”、“永垂仇恨”和“遗恨千秋”,然而怎样的文字也书不尽潘家峪人心中的悲痛与遗恨,书不尽国人心中的殇痛和悲愤。听着讲解者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讲述,同学们仿佛能看到当年日寇血染潘家峪的狰狞面目,看到日军肆虐后尸横遍野、杜鹃哀鸣的乡村。这一刻,同学们凝望着眼前矗立的纪念碑陷入沉思。

  肃穆的灰色石材搭建起庄严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端坐在这方素朴的山村里,显得尤为瞩目。外墙上镂空的大字“耻”,和对面高挺入云的大钟,警醒着每一位来往的人勿忘国耻。走进纪念馆,入眼的便是满墙的姓名,每一个都是惨案中的遇难者,密密麻麻,挤满了四周的墙壁,震撼着走进馆内的每一个人。在右手边的墙面上,讲解员指出了5个名字,告诉我们这五位是他在惨案中失去的亲人,在场的所有老师同学肃静下来。我们望着这位惨案时尚未出生、现已过六旬的老人,时光已为他抹去泪水,但亲人的离去让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刻入他的生命。这一刻,我们仿佛有了更多的共鸣。带着这样震颤的心情,我们跟随讲解员走进展厅。展厅分为五个主题:民族危亡、奋起抗争、日军暴行、保家卫国和缅怀励志,利用真实的照片、文物和模拟复原的雕塑、场景,展现当年惨案的现场,让老师和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年日寇的凶残杀戮和潘家峪人民的不屈反抗。从日军密谋到逼问八路军去向,从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到幸存者的艰难复仇,在潘家峪这个小小的山村里,同学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国抗战的缩影,手无寸铁但宁死不屈的淳朴百姓,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普通士兵,为的都是心底最单纯最质朴的梦想——保护自己的亲人和家乡,而也是这最简单的梦想支撑着中华民族顽强抵抗一次次外来侵略,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纪念馆旁的潘家大院是潘家峪一千多名村民的遇难遗址。在这里,仅剩的残墙片瓦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还原成那个枪弹扫射、火光冲天的院落,墙体上残留的洞穿的弹孔、粮库上残留的燃烧灰记无不告诉着在场的人们这里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惨烈故事。不少老师和同学在讲解员深情的声音中,悄悄红了眼眶。面对这不再停驻于课本、影视的现场,每个人都触动万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国耻,奋发图强”这一刻,这句话成为所有人的心声。

  潘家峪之行在同学们的感概中悄然结束,但同学们参观凭吊潘家峪惨案遇难同胞、近距离感受日军“三光”政策所留下的震撼和反思不会停止。医学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教育处、学工部期望通过本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让同学们在追寻先烈足迹的感悟中、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深切反思今日,更加明确身为祖国青年一代肩负国家未来的繁盛和富强的光荣使命,体悟到医学生“爱·责任·成长”的深刻内涵,相信同学们会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愈加奋发图强,真正学会感恩今日的美好与繁盛,真正传承革命先烈的拼搏奋进和爱国精神。

  (医学部教育处 学工部)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