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未来——北大青年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即将成立
北京大学青年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即将成立!
这项工作由北大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党委书记刘玉村共同提议,在科研处的推动下,目前已完成了前期筹备。“我们一直在思考,最具创新活力、最能代表北医未来的青年科技创新工作,要如何去推动。”詹启敏在讲话中,谈到成立联盟的初衷。
11月4日,在医学部青年学术发展交流座谈会上,詹启敏、刘玉村与30余名青年人才代表,一起讨论了联盟的各项工作规划。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及各职能部处、二级单位科研分管领导参会。科研处副处长韩鸿宾主持会议。
最好的时代,最好的基地
“现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北大是发展的最好基地。”詹启敏在讲话开始时如是说。
2015年,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些表明,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国全局发展的主战场,国家为医药卫生事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年轻人将有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詹启敏说。
詹启敏同时认为,北大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最好基地。“医学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多学科交叉,北大的学科优势非常明显,如何利用好是关键。”
“北大医学”的发展,就是希望去除“围墙”,将医学作为一个平台、枢纽,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学光子、医学材料、纳米技术、大数据、信息科学、人文……在医学大平台上,这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发挥。而在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医学处于中心和牵引的地位中,以医学问题来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这就是大医学的概念。”詹启敏说。
据介绍,北大已经正式明确,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医学将是其最重要、最具有潜力的领域。北京大学健康大数据中心、分子影像技术发展、多组学精准医学中心、精准医疗研究院、屠呦呦医药发展基金、药物创新产学研联盟、全球健康、康复学科人才培养……这些已经成立,或正在推进的项目,都是支持“北大医学”发展的重要动作。
“未来,医生将如何看病?”詹启敏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过去,我们诊断疾病可以依靠B超、简单的免疫学指标、做穿刺;未来,我们则可能利用大数据、基因组学、免疫组学、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等,进行个性化治疗。前沿技术会支撑医学学科的发展。”
因此,在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上,詹启敏强调,制定好未来目标,以此确定重点任务和相匹配的资源配置,制定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如果我们走得早,我们便能在科技创新中占领制高点,标准、规范、指南将由北医创建。”詹启敏说。
对于北大青年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联盟,詹启敏设想可以组织青年沙龙、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设立青年科技奖、青年科技发展基金等活动……他希望:“搭建起一个平台,在这里,年轻人能从不同学科进行交叉,有学术上的交往,能够培养个人的感情,彼此熟悉对方的优势,未来可以形成一个合力。”
交流、合作、创新
8月30日,科研处接到准备成立北大青年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联盟的任务,立即开始着手筹备。9月初,工作小组成立,并开始调研医学部人才基本情况。他们收集了577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信息,对人才层次、申请基金情况等做了初步的了解。经过调研和讨论,工作小组起草了青年联盟工作草案。
韩鸿宾介绍了草案的主要内容。青年联盟旨在建设北京大学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和创新发展的平台,营造学科创新发展氛围,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与活力。他介绍了青年联盟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程序、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设想。
在讨论阶段,青年科研工作者代表结合各自的情况发言,提出了对北大医学未来学科发展的建议,讨论了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青年科研工作和青年联盟的建设献计献策。
基础医学院孔炜认为:“朋友结交于微时,年轻的时候需要很多接触的机会,青年联盟应更多地向还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敞开大门。”
药学院焦宁提出:“联盟应强调合作和攻坚。通过兴趣导向和任务导向双重方式,形成合作。”
北大医院红金芳希望:“能有一个平台,详细介绍各位的特长和需求,以便能迅速找到要合作的对象。”
北大医院陈旻和北大肿瘤医院吴建民、口腔医院孙玉春等都建议:“活动形式可不局限于线下,适当采取线上微信群、论坛等讨论形式,会更灵活、并节约交通时间。”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詹启敏和刘玉村也进行相应的回应。
宽严相济,推动青年人发展
刘玉村将科研人员的成长历程划分了四个阶段——从为了生计、为了萌发的兴趣、为了个人和组织的荣誉,最终到忘我地投入。他提出:“科研管理中,要甄别人员所处阶段,准确把握队伍整体情况,以此提供相应支持。”
对于人才战略,刘玉村提出12字方针:注重培养、适当引进、有限输出。刘玉村强调:“第一,应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摸清‘家底’,找到‘非卖品’,给予充分支持,培养成才。自有人才的文章、奖项、成绩,更能唤起北医人内心的优越感和自豪感。第二,我们还要打开大门,吸引国内外优质人才,使其以最快速度和最大限度发挥效用,也要注意引进数量和待遇的控制,实现自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平衡发展。第三,医学部鼓励人才寻求更高的平台实现个人发展。我们应以包容的心态,理性看待人才流动,避免不必要的评价和议论。”
在科研人才管理方面,刘玉村提出:应让“吸引力”和“压力”形成有效合力。他解释,所谓吸引力,依靠的是北大医学的品牌和较好的待遇。所谓压力,是要制定宽严相济的政策,推动科研人员的发展。“让青年学者从兴趣出发,又感受到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刘玉村说。
“与兄弟院校相比,北医科研管理中,鼓励有余、压力不足。”他建议,在未来工作中,既要坚持并加强鼓励,又要适度施压。他建议,在职称晋升、待遇核定中,尝试设置量化指标,探索对学系进行授权等方式。他更强调加强医学部对各学科发展的统筹能力。
刘玉村重视团队建设。他对学科带头人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要对团队负责。学科带头人不能满足于“一个科学家+一群帮忙的人”的工作模式,要分年龄分层次,打造出所在领域的人才梯队。其次,要对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负责。学科带头人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要有关爱队员的胸怀,特别是对那些收入低、工作时间长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研究生,要用心了解他们的困难,从点滴入手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教学和科研是北医的本色,而科研已经成为高校最浓重鲜艳、受人瞩目的颜色。资源如何分配?不同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刘玉村指出,要站在北大医学全局把握医教研的关系。“我们要牢牢坚守百年北医本色,与此同时,科研成果上也不能落于人后。”
抬起头,向前看
据悉,医学部科研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中。
药学院整修工程将于2017年竣工,校园西北区医药科技创新大楼也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北大生命科技园区和北京创新科技研究院也将有更多空间供北医师生使用。国际交流中心和综合体育馆正准备动工。新的更灵活的聘任方式也在推动……这些利好消息,让人振奋。
医学部领导班子已形成共识,随着新的科研空间建设,逐步推进科研资源管理改革,试验平台将采取流动性管理和有偿服务的新模式。新拓展的空间应能推动北大医学发展,方便医学人与工学、信息学、生命科学人员的交流,碰撞出学科交叉合作的火花,实现医学部和校本部的深度融合。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北医的未来,医学部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支持你们的发展。尽管我们现在有些硬件条件还比较艰苦,但让我们把头再抬起来一点点,再往高处站一站,往远处望一望。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我们的环境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詹启敏说。
“科研文章数量和SCI点数绝对不是北大医学追求的目标。医学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解释疾病的现象和找到战胜疾病的方法。北大医学放在肩上是一种责任,装在心里是一份情怀。北大医学人就是要通过努力去解释疾病,去发现新药、新技术、新疗法解决病人的病痛,不断接近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刘玉村最后强调。
(宣传部 徐璐 科研处/文 黄大无/摄影)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