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求索 历久而弥坚——《我在北医五十年》读书报告
《我在北医五十年》一书作者是我们尊敬的王德炳教授(作者简介见附件一)的自传体著作,本书出版于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次印刷,287千字)。作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我的导师北京大学王红漫教授将此书推荐给我,因与我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变迁研究—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以及我本身所从事的护理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并告知:此书虽然是王德炳教授个人成长经历的记录,但也折射出了北医50年的变化,更能感受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西医教育)的历史变迁。其实早在我的毕业论文题目确定之前,导师王红漫教授就已在平日的专业学习例会、《健康与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社会学经典导读》课堂、《北京大学卫生国情教育》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北京大学卫生国情教育微博”(该微博由导师王红漫教授创立,研究生、本科生管理)中多次介绍了本书和王德炳教授谦虚和善的为人品格。读罢此书,对王德炳教授更加敬佩,感触颇深,愿与大家共享之。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自传体书籍,共十三部分。撰写了作者从“走出家乡”到“社会工作更加繁忙”以及“婚姻与家庭”的收获。
一 走出家乡
撰写了作者从小接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在中医世家环境中成长对于他立志学医的影响,以及考入大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
二 北京医学院5年的大学生涯
作者从1955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五年的学习和生活。有前两年半的扎实学习,也有受到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的动荡的政治运动,参加劳动带来的磨练;后两年半在人民医院所接受的严格的实习训练,至大学毕业。
三 毕业后第一站—生物物理专业
作者本科毕业后本打算直接从事医疗工作治病救人,但是服从了国家和学校的需要,进行了生物物理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克服了艰难困苦,多方面的锻炼为今后成为血液病专家教授奠定了基础。
四 “四清”运动及“文革”中
记录了作者在山东“四清”的工作以及为百姓开展的医疗服务,以及文革中的北医的生活。
五 在人民医院锻炼成长
记录了作者1972-1975年在人民医院经历了严格的三年住院医师训练后担任住院总医师工作的辛苦历程,以及唐山大地震中的抗震救灾工作。这些都为作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担任人民医院副院长,进行骨髓移植工作,到美国访问学习以及回国后成立电子显微镜中心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 进入学校领导层
作者在1987年给任命为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在岗位上从PBL教学改革的探讨、增加教学医院、试办7年至医学教育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工作。
七 在校长和书记的岗位上
1991年作者被任命为北京医科大学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1993年同时承担了北医党委书记职务。作者重任在肩,带领学校团队,历经了“一波三折的211工程”申报、审批与立项,成为了全国首笔“211工程”院校。此章节也介绍了北医六所附属医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以及建立眼科中心的艰辛曲折和机遇选择。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得到了大力加强,在文化建设-创建无烟校园以及加强国家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八 积极推进北医与北大的合并
作者重温了北医和北大的历史渊源,以及为两校合并所做的积极的准备工作。
九 携手共创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自述“顶着骂名”坚持两校合并,北医和北大在2000年4月3日合并,记录了探索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途径以及组建新北大的历程。在两校合并之后,作者承担了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职务,继续迎接新的挑战并从管理层开展顶层设计工作。
十 医学的渗入助北大在深圳全面开花
作者回顾了北大与深圳合作的历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成立、北大深圳医学中心的成立、北大深港产学研基地大楼的启用等等,并对医学中心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阐述。
十一 我的医学专业
此部分记录了作者在内科血液病学研究以及医学专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和成绩。
十二 社会工作更加繁忙
此部分记录了作者担任的政协委员工作、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的繁忙工作以及对于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
十三 婚姻与家庭
此部分记录了作者的婚姻与家庭生活,作者与夫人的相互支持,鼓励,以及共度风雨的真情流露,还有对子孙的浓浓爱意都在字里行间得到了体现。
读书有感:
坚守·求索—北医成长发展的历史见证
读罢此书,更加感受到了北医的悠久历史,也仿佛看到了一代北医人在学校、医院、教育和管理岗位上的那份执着坚守和不断探索为北医的发展辛勤付出的身影。此书虽是作者以自传的形式记录下了自己在北医学习工作五十年的事迹,但其实也是北医成长发展的历史见证。跟随作者自1955年考入北医后的学习和工作,在国家的政治变化、政策颁布等大环境下,北医也在逐渐的成长,经历了文革期间的风雨,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两校的顺利合并。这其中有作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的感受、作为医院医师的经历、作为学校领导的顶层设计,是对作者本人和北医成长发展的历史见证。
精专业、强管理、历久而弥坚!
作者从学习、专业发展、教育管理和收获四大主线向读者展示出了老一辈北医人的读书、做学问、做人和做事的敬业精神和优秀品格。第一-二部分,即为作者读书学习的青年时代,感受到了作者立志学医、救死扶伤的爱国情怀;第三-第五部分,即作者毕业初期在专业岗位上所经历的艰辛磨砺和面对“四清”、“文革”等特殊事件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两大主线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于专业学习的热爱、具备的扎实的根基以及勤奋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第六-十部分,即作者在领导岗位上如何带领北医人为把北医跻身于先进之林而奋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历经的“一波三折”的211工程的申报之事,那是怎样一种对北医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再次体会到了北医人敢拼、不服输的韧性,求索之志历久而弥坚!这既是作者个人成长的修果,同时也是北医悠久丰厚文化底蕴的体现;第十一-十三部分,即为作者在血液病研究、家庭和社会工作中的幸福与收获。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本书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医学和北医的热爱:受到了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立志学医,繁忙的住院医师工作,艰辛的家庭生活,“一家4口挤在一张双人床上 ……在大床和暖气片之间有个下脚的地方,把暖气片当桌子……”,“没有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这两个阶段的锻炼,恐怕也很难有我的今天。所以无论做什么,应该从基层做起,从基础的工作做起,扎扎实实,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为我国首例第一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成分输血”等等画面的描述,使我更加体会到了作者为了喜爱的医学事业、为了北医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敬业精神。
正如本书中原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在《序一》中所述,“北医是一片沃土,王校长对她的感情更为深厚。从北医的学生,到从北大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今天仍在服务于社会,50年时光,他在北医得到了培养、锻炼和造就。而挖掘个人成功的因素,诚如他在本书‘结束语’中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及机遇。”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而正是王教授对医学的坚守、对科研和管理的求索,历久而弥坚,成就了他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彰显出北医人的风采,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北大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北大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进瑜)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