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山教授参加“分享在三院”系列活动作“基于大数据的未来医学”报告
11月10日,北医三院在五官科楼科学报告厅举行了“分享在三院”系列活动之七——基于大数据的未来医学。此次活动邀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教授与医院职工就其对“大数据时代”的理解、对“精准医学”的思考和未来医学发展的展望进行了分享。北医三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金昌晓,副院长王健全,党委副书记刘东明、付卫等出席此次活动,医院中层干部、广大职工200余人参会。分享活动由金昌晓书记主持。
耿庆山教授用AlphaGo和李世石围棋人机大战和临床诊断中基于影像学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AD)两个案例,说明了大数据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医疗数据来源和特点,耿教授认为,医疗数据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时序性、主观性、隐私性。医疗健康数据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最大数据。生物基因数据已超过摩尔定律,为数据分析和计算带来挑战。
随后,耿教授谈到中医的个性化治疗,分享了自己接受中医治疗肠胃过敏的经历,并就我国首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带给她的重要启发,谈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耿教授介绍的自己用中医解决心血管病患微循环障碍及冠脉痉挛的研究课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医疗健康数据对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精准医学是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谈及精准医学,耿教授认为,精准医学首先需要临床数据采集过程的科学管理,IT专家和临床医学之间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并谈到了建立生物样本库的重要意义。精准医疗瞄准三个方向,一是临床疗效的提高,二是副作用的降低,三是医疗费用的降低。基因变异是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决定性原因,以基因信息为基础的精准医疗能针对个体实施对症下药。个性化医疗要在治疗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风险评估、筛查、诊断、治疗、愈后预测。医学应从单纯的临床多学科协作走向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结合。大数据时代,还存在信息孤岛多、脏数据、系统交互差、院内外共享存在壁垒等问题。
随后,耿教授畅谈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要进行量子计算,而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的计算。人工智能能够更快地进行计算,并具有卓越的学习能力,可以进行个性化分析,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达芬奇机器人目前已在手术系统应用,未来可能在远程诊疗、病人康复护理等方面应用。纳米机器人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内部,在病例监控、行使功能、靶向运输药物、纳米级手术等方面具有发展潜力,可能因而衍生出纳米医学。全世界大概3-5万人体植有RFID芯片,人体电子化将有假肢、器官替代物等应用。脑机接口是人体电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指在人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连通,这一技术已应用于人工耳蜗、心脏起搏器,并有望实现“神经搭桥”。便携式诊断设备已经有团队在研发,CT、MR都有望实现小型化,在数秒内扫描人体器官并诊断疾病。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可应用在教学、手术模拟、治疗精神类疾病等方面。3D打印技术可能应用于个性化植入、介入器械及药物研发中。
最后,耿教授还分享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实行医生双轨制管理的经验。
讲座进行近两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王健全副院长为耿教授颁发纪念奖牌。
(北医三院 郭婧博)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