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心实验室正式开放

 

  为探索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搭建医护人员科研平台,促进医教研全面发展,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2016年12月23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心实验室正式开放。开放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副主任段丽萍、副主任肖渊一行,昌平区卫计委副主任杨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携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北医相关附属医院代表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开放仪式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副院长主持。助理院长兼中心实验室主任张驰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心实验室概况及规划,他表示,科研是医学发展的动力,因为科研才有了新的预防措施、新的诊断方法、新药和新技术;而医学研究既服务于科学,也服务于医生,但归根结底是为病人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也需要在科研方面得到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心实验室正式搭建。张驰助理院长介绍,中心实验室总面积4100平米,空间布局上,I 期设置6个功能区,包括生物样本库区、分子生物/细胞学实验区、组织形态学实验区、公共设备区、实验台租赁区和办公区。I 期搭建包括生物样本库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在内的基本科研平台,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包括RNA/DNA/蛋白质提取及检测,免疫组化,分子克隆,细胞系培养、传代、冻存,细胞增殖实验,样本采集、处理、入库、储存、出库等等,满足不同科室的科研需求。其中,生物样本库平台已经启动并支持科研项目,样本库软件信息系统完成上线,并计划进行研究型和市场型建设及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科研工作的高水平发展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一流医院的重要标志。作为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立足北京大学的高起点,积极探索和应用灵活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在北大医学部、兄弟医院的科研大平台中学习并快速成长。”陈仲强院长指出,在北京大学的引领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过近2年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学科已达到64个,日门诊量最高突破3300人次,日在院患者量最高600人次,年度总门诊量突破45万人次,60%以上的手术难度系数高,医院整体影响力不断提升。“数据显示,相比于北京市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目前我院疾病疑难指数达到平均水平,服务范围总数接近平均数目。”陈仲强院长强调,除中心实验室外,医院还开放了重点临床研究项目,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促进医院医教研全面发展。

  随后,昌平区卫计委副主任杨杰表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昌平区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开业两年来,不断刷新自己的发展速度,正呈现加速跑的状态,手术量及手术质量不断提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心实验室的开放,更为医院发展添加新的动力。

  “中心实验室的开放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战略上的重要举措,将推动医院医教研的全面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致辞并提出了三点意见。

  首先,国际一流医院有五大公认指标,包括:全球范围内的疑难病例诊疗中心,医学前沿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基地,一流的临床药学基地,住院医师的规培项目以及拥有现代化的管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附属医院之一,标志着在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要发挥其重要作用。”詹启敏主任表示。

  其次,100多年的医学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两个特征:一是医学的科技创新,从最早的听诊器、显微镜、抗菌素、手术刀、止血钳、上世纪30年代X光诊断、上世纪70年代CT的出现,到今天核磁、彩超、PAD-CT加速器,任何一个新技术、新药品、新发明的出现都是医学科技创新的结果;一是学科交叉,医学和光学、医学和纳米技术等推动医学的发展,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心实验室的布局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

  再次,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心实验室拥有4100平方米的空间,已经接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备空间,医院可充分利用优势,将其主要应用于以临床问题牵引为主导的研究,同时开展分子诊断、分子病理、分子影像等前沿技术。

  随后,昌平区卫计委副主任杨杰,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副主任段丽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上台,为中心实验室揭牌,并随后参观了中心实验室。

  科研是医院学科及医疗技术发展的助力。据介绍,2017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还将启动中心实验室II 期发展规划,筹划组建包括重点学科实验室,蛋白质组学平台,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平台在内的科研平台,将引进高端人才打造专科重点实验室,并可进行特色研究、支持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申报,同时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药物研发与评价、探索重大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通过科研创新,不忘初心,努力使国际医院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