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玉汝于成:周德敏教授分享“制备复制缺陷的活流感病毒疫苗”创新研究

  2016年12月27日晚,在逸夫楼114会议室,由研究生工作部主办、药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爱·责任·成长”主题教育活动之“医度咖啡”&药学院研究生主题学术沙龙邀请到了教育部长江学者、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德敏教授和2012级直博生司龙龙,就课题组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的“制备复制缺陷的活流感病毒疫苗”这一突破性研究进展进行分享交流,共6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周德敏教授以“基于蛋白质精准修饰的生物技术药物”为题,首先介绍了蛋白质药物通过非天然氨基酸定点修饰实现温和快速定量特异PEG化的研究方法,然后结合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谈了基因治疗与病毒载体的相关问题。

  周德敏教授介绍了目前预防病毒感染疫苗的优缺点,并引用科技日报文字“四两拨千斤——不再谈病毒色变”的报道,向在场的师生们详细介绍了课题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仅突变病毒基因组的一个三联码,使流感病毒由致命性传染源变为预防性疫苗,再突变三个以上三联码,病毒由预防性疫苗变为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并且随着突变三联码数目的增加而药效增强。这一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病毒。将病毒直接转化为疫苗实验的成功,带来了疫苗制备的新思路。周德敏教授将其归功于化学和生物学技术交叉应用,反复强调了学科交叉对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师长,周德敏教授对学生的成长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要想做好科研工作,必须要树立敢为人先的理想信念,勇于追梦。他提到,学生应该具备三个重要品质Imagination(想象力)、Courage(勇气)、Determination(决心)。机遇总是与最敏捷的头脑相随,与有准备的人相伴,扪心自问,你准备好了吗?

  周德敏教授提及教育时说,教育的目的是获取智慧而非知识,在知识爆炸的网络化时代,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宽阔的视野、富于批判性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

  在互动环节,很多同学提出问题,从病毒直接转化疫苗技术的应用前景,到如何在课题组中增进团队合作,再到具体学习生活的时间管理问题……周德敏教授和司龙龙同学以切身经历作了精彩回答。其中,大多数同学对如何进行科研思路创新特别感兴趣。周德敏教授说,这次病毒直接转化为疫苗技术的产生是很好的例子,化学和生物学技术的良好结合才繁衍出这项制备疫苗的新方法,平日的知识积累和勤于思考才能产生灵感。司龙龙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经历谈了看法。他说,他一般会跟着实验室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同时进行多个课题,一开始并没有刻意把这些课题整合到一起,但作为科研人,他将自己的课题作为主线,深入思考,听报告或看文献时,时刻比对能否将其中的思想或技术用于自己的课题,长此以往,必能在科研上有所创新。

  最后,周德敏教授寄语同学们:北大,应该是常维新的。看一个国家有没有创新性,就看这个国家的大学;看一个国家的创新性是不是强,就看这个国家最好的大学。我们的学生更应该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所创新,有所成就,造福社会。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学科交叉和勤于思考对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在场同学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科研的道路是枯燥的,孤单的,想要真正在科研上做出成绩,需要广大科研人脚踩实地,但怀揣一颗向往天空的心。相信北医学子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志存高远,高举创新旗帜,以科研硕果造福中国、造福世界、造福全人类!

  (研究生工作部 药学院研究生会 李光耀)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