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教育处、学工部召开2017年学生寒假见闻座谈会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为了准确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效地组织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工作。2月23日下午,医学部教育处、学工部组织召开了2017年寒假学生见闻座谈会,来自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等将近20位同学,畅谈寒假期间的所见所闻及思考和感受。本次特意邀请到来自圭亚那的留学生分享不一样的精彩。医学部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团委、国合处以及各相关学院的老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会议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展开。同学们或是进行医学相关实践,传承医者精神;或是重返母校,为即将高考的学子送上经验与鼓励;或是弘扬传统文化,进行阅览图书、练习书法等丰富的文化活动;或是开展送温暖的志愿活动传递大爱;或是在家乡感受发展的变化与家庭的温暖,形式虽不一样,但收获一样丰富。

  深刻反思,自我剖析

  来自医学英语专业的武一丹在与孕期亲人的相处中对医学技术和医学英语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学检验的赵宁同学透过别人看待医学生的眼睛,看到了社会对于医学生和医生的爱戴和理解,从而激励自身更加努力地掌握医学知识,她说:“假期时与各行业人聊了医学专业,虽然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可能课业繁重,工作辛苦,但是听到病患康复后对医疗工作者的感激,甚至对我这个医学生也倍感亲切,我就有一种使命感,大概医生这个专业本就自带实现个人价值的光环吧。”这是他们对自身的反思和剖析,也见证着医学生的成长。

  关注家乡,回报故土

  预防医学专业的邢晨同学关注家乡与传统文化,她意识到家乡的图书馆建设不足,文化资源匮乏,由此引发诸多反思:“经济和教育的繁荣表面之下,我看到了很多弊端。一是文化的凋零,内画艺术渐渐成为老一辈的手艺,寻不到新的传承者。二是图书馆的破旧,显示了衡水人精神生活的匮乏”。痛定思痛,反思之余并为家乡的建设积极献言献策;医学英语专业的郑国同学更是身体力行的用足迹丈量了大好河山,跟随车协骑行通过了自己的家乡,他们且行且思考,在面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时,郑国一行也进行了调研和帮扶。

  传经授道,感恩母校

  以预防医学专业的陈思远同学为代表的一些同学回到了高中母校,怀着一腔感恩之心给学弟学妹进行了宣讲和学习经验的介绍,受到了高中老师的赞扬,面对表扬,陈思远认为这是自己作为母校的学生应该做的。随后他说到:“我又想到屠呦呦先生在2016年捐资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的事情,以此来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对于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北大校友我一直非常敬重,于是我想到,将来我们大学毕业了,无论能力大小,同样要为母校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以回报母校的辛勤培养,进而回报社会。常怀感恩之心,是每一个北大医学人都应该做到的。”这一番“表白”立刻引来满堂掌声,引起了在座所有人的共鸣。

  察社会民生,知世间冷暖

  “察社会民生,知世间冷暖”是医者的使命。来自基础医学院的张天玥同学在寒假进行了“120跟车”实践,深刻认识到了急救资源存在着短缺但又浪费的现象,“危重病人只能坐轮椅或昂贵的担架床,医生护士充当担架工,急救车当计程车打,我所感受到的不是人民的富足,而是急救资源的短缺与浪费与这背后医护人员与危重病人满满的辛酸”,他的发言也引起在场所有师生的共鸣和反思;来自药学院的孔大明同学参加了北大的“春燕行动”,给老人带去乐趣和温暖的同时也从老教授身上学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不怕吃苦不怕累为祖国医疗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还有的同学进行了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预防医学专业的王俊人同学利用假期思考如何进行班团建设,如何更好的服务同学,还特意为班级同学制作了一个温馨相册;现场来自圭亚那的留学生,用流利的汉语、声情并茂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寒假期间游览的桂林山水等中国名胜、尝过的中国名吃和见到的中国名人,博得现场阵阵笑声。

  在同学们发言过程中,老师们适时穿插点评,使主题更加引人思考。在最后的总结中,国合处的能伟刚老师鼓励大家与留学生互帮互助、互相促进;团委的田鹤老师在表达了对大家的表扬与肯定之后,也鼓励大家早早进入学习和工作状态,心怀梦想,继续努力。

  医学部寒假见闻座谈会是每年在每个学院自由开展形式多样的假期见闻分享的基础上,由医学部教育处、学工部组织的常规活动,每次活动均会邀请到宣传部、保卫处、国合处和各学院的老师一起参与,这既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之余所思所想的重要桥梁,也是学生互相学习与分享的有益平台,以后教育处、学工部会更加致力于打造形式多样的、利于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

  (教育处 学工部)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