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医院成功实施肺微小GGO穿刺定位术及胸腔镜微创楔形切除术

  2017年2月13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放疗科、放射科、胸外科联合使用CT大孔径模拟定位机成功实施首例肺微小GGO(磨玻璃样病变)穿刺定位术,标志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早期肿瘤的综合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CT大孔径模拟定位机

  患者于体检中发现右肺下叶后基底段有一直径仅为6毫米的微小结节,经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多学科会诊后,高度怀疑为早期肺癌的GGO(肺内磨玻璃结节),经胸外科、放射科、放疗科三科室协商确定,对此微小结节实施CT引导下穿刺精确定位和胸腔镜微创楔形切除术。

  此例穿刺定位的难点是:结节太小、病灶位置太低(下肺叶后基底段)、女性病人、年龄偏大,吸气后闭气的程度难以控制,穿刺时要求病人每一次吸气后憋气的含气量要一致,这样能保持每次CT扫描的病灶定位层面准确不变,使穿刺准确顺利成功。然而,目前还没有病人能掌控上述要领并真正配合做到。6毫米微小结节在常规CT定位扫描(5毫米)层面上,两次吸气后闭气量稍有不同,就会错开不在同层,甚至可错位多层,导致相差几厘米而无法穿刺成功。

  此次穿刺定位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首先要反复向病人认真仔细讲解呼吸憋气配合的要点,直到完全理解,并反复训练从而努力达到技术要求的相对稳定状态。 实施时,第一关键步骤是技师的口令,每次发出的声强、语速、节律和重音必须一样,才不能从客观因素影响病人吸气后憋气量的变化,即定位层的相对稳定不错位。第二关键步骤就是穿刺医生,他既要掌控每一次扫描定位过程按预定技术要求稳定操作,又要细致、敏锐观察和发现定位层面的失控变化,并能在穿刺实施时,对其观察到的定位层面的细微变化做出穿刺方向角度的细微调整以对应层面的相对变化。本例结节因为太小,在CT定位扫描纵膈窗上不能显示(因部分容积效应而不能显示),在肺窗系列才能看到,仅占两个层面,穿刺只能在此序列进行,极为不方便,定位导丝基本由正中心穿过6毫米微小结节,从微小结节远端穿出约3毫米,为手术提供了准确的定位坐标,最终,手术切除过程快速、精准、安全、并圆满完成。

  手术标本测量其微小结节是目前文献中报导直径(6mm)  未见到的最小者,病理诊断为原位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放疗科王俊杰主任表示,这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首例由相关科室联合共同实施的肺GGO穿刺定位术,在早期肺癌的综合治疗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王俊杰主任提出,肺GGO绝大多数可能为肺癌的早期病变,其倍增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几乎百分之百,结合免疫等其他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根治。因此,及时发现、正确判断、精确定位、早期切除GGO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都至关重要。

  肺GGO的CT引导下穿刺定位是目前全世界广泛应用的术前导航手段,是在CT准确引导下,对肺GGO行胸腔镜手术前所必须进行的精准定位。优势是患者在穿刺定位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痛苦,穿刺定位后仅留一个延伸到体表的定位导丝,不需处理已发生的气胸等并发症(马上进入手术室实施手术),所以无需特别的护理和医疗处理。对于胸腔镜手术的最大优点是以最小的楔形体积切除病灶、以最大程度和范围保留肺组织(肺叶)。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肺功能的不受影响及肿瘤的早期根除都是最有效的、最积极的、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此次多学科、多科室的联合协作,搭建平台,技术整合,完成高难手术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室之间的合作精神:协作科室都能以开展工作、业务发展、技术提升、医院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共同发展。第二,科室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科设备资源、技术资源的优势,强强联合,向高精尖迈进。第三,推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肿瘤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在加强和规范常规手术、放化疗的经典治疗的同时,大力开展肿瘤CT导引下微创治疗技术,补充和完善肿瘤治疗的非手术、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第四,支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肿瘤中心的成立,协助尽快开展肿瘤治疗的新技术、新业务,尽快体现肿瘤中心的技术水平和微创治疗特色,尽快提高肿瘤中心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