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霍勇:要让基层医院具备“软”、“硬”双实力

  “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内容。

  实际上,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其形式一般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发展共同体。在医联体中,各级医院之间转诊都是贯通的,这也是我国医改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在全国政协委员霍勇看来,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尚在探索且运行不足的情况下,过度强调医联体建设,未必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担忧,是因为霍勇认为,医联体内上下转诊的专业规范还不明确,比如哪些患者应该留在基层,哪些患者需要送到大医院,都还不好界定;转诊过程中的付费机制也还在探索中。

  “另一方面,目前的医疗体制下,门诊仍然是大型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它们缺乏‘医疗资源下沉’的动力。另外,从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来讲,大医院远远高于基层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医联体建设可能会加重大医院的‘虹吸’效应”,霍勇忧虑地告诉记者。

  “比如,在构建医联体之前,有些基层医院可转可不转或者想转而不敢转的患者,在构建医联体之后,可能就会选择直接向上级医院转诊。这样,大型医院依托自己的软硬件优势,不仅没有减少患者,还接收了更多的转诊患者,这就是‘虹吸’作用的体现。”

  其实,大型医院的“虹吸”效应不只是“虹吸”患者,还包括基层特别是县级医院的医生。

  “我们去年在贵州不少县级医院调研,发现在医联体构建之后,一些被培养好的医生并没有继续留在原来的单位,而是选择了去高一级医院。这肯定不是医疗体构建的初衷”,霍勇表示。

  因此,霍勇建议,构建医联体,首先需要制定专业的转诊指南。同时,还要改善基层医院特别是县级医院的职业环境,为基层医院医生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保证这些人才的晋升空间,并建立针对基层医生的可持续技术帮扶机制,这样基层医院才具备了“软”、“硬”双实力。

  “也就是说,只有基层医院有能力、有动力托底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就医乱象。不然,如果不能提供扁平化的医疗服务,而继续运行巨头化的医疗服务形式,人们的就医难度就很难降低,而契合我们理想目标的医联体建设可能也就很难顺利实现”,霍勇强调。

  (统战部供稿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