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讲述——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19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交流会
2017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19周年校庆日。当天下午,“守正创新,引领未来:讲述——北京大学建校119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王家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珮云,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蔡武,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专职委员管培俊,北京市海淀区区长于军,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叶茂林等领导出席交流会。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校长林建华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学校老领导,全国重点中学校长代表,北大师生、校友、北大附中学生代表和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共2000余人参加了交流会。交流会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董强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交流会首次采用现场讲述和视频呈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60余位北大知名学者和学生代表的讲述,从北大2017、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北大医学、教育改革、品质校园、校长观点和北大情怀八个方面集中展现了北京大学近年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校园建设等方面的精神气象、责任担当,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弘扬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学风校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埋头苦干、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北大人要勇于担当,努力做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先行者,做伟大学校的创造者、守护者。
郝平:同舟共济、脚踏实地、奋发有为
交流会以《学术成就北大未来》的视频开篇。随后,郝平以“同舟共济,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为题发表讲话。郝平首先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节日问候,向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他讲述了就任北大党委书记以来的几点深刻感受:一是北大人都有着很强的使命感,要办好北大,首先必须懂得北大,懂得北大的历史、北大的文化,尊重并发扬北大的光荣传统;二是北大始终处在社会的高度关注之中,这种重视、关注是支持也是鞭策,我们应该把它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巨大动力;三是北大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有自信心,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

接下来,郝平将未来的奋斗方向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同舟共济,北大做事情格局要大,眼界要远和宽,要瞄准大的战略目标,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乘风破浪“开大船”,真正创造出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学问和思想。第二、脚踏实地,梦想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埋头苦干干出来的,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真正理解中国社会,服务于我们的人民。第三、奋发有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了刚毅坚卓、奋发有为的精神,必须紧紧抓住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把最主要的资源用在老师和学生身上,要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我们的老师组织上有依靠,生活上有尊严感和幸福感,工作上更专注、更安心。
最后,郝平表示,北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学科建设:前瞻布局,交叉发展
围绕学科建设,多位学者现场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多年来,北京大学一直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前沿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总体建设方针,鼓励前瞻布局、交叉发展,开展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以“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为题讲述,分享了北大人文社会科学以基础学科为主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学术平台的坚守与探索,践行“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的使命。视频《北大生命科学往事》讲述了北大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北大的生命科学从来不只是一个学院,而是数理化、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这些学科的结合才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虹以“宁静致远”为题分享,讲述了那些令她感动的人和事。医学部主任詹启敏以“北大医学的全局性思考”为题进行分享,北大医学融合各相关学科的发展战略,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医学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时代,将继续秉持“厚道”的精神,在大健康和医学领域厚积薄发,加强创新引领。
人才培养:发现自己,期待未来
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北京大学始终在探索教育理念、教育方向和具体措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成长体验,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副校长、教务长高松以“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为题讲述了北大的教育改革尝试,北大秉承“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的教育宗旨,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发展之路。从一张大脑图片开始,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说明了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北京大学是学习内隐知识最好的地方,这里提供了与不同背景、文化和经历的人一起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北大致力于培养思想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元培学院本科生李雨晗和法学院博士生肖艺能分享了自己的北大故事,通过讲述表达了“发现我的热爱,热爱我的热爱”的重要意义。
林建华:矛盾是进步的阵痛
最后,林建华作了“矛盾是进步的阵痛”主题讲述,他通过分享自己的三个观点,提出矛盾只是进步的阵痛,坚持守正创新,便可以突破困境,迎来长远的发展。第一个观点,校园也是教育。“校园是有生命的,好的校园可以塑造人、教育人,给人以感悟和启迪”,未来的校园规划要进一步跳出现有束缚,将老师和学生的体验放在首位,共同建设一个更美的校园。第二个观点,学者就是大学。他举例阐述说明了学者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办大学要靠学者,学者的水准就是大学的水准,学者的精神就是大学的精神,学者的人格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素养” 。第三个观点,学术成就未来。一所卓越大学的学术研究一定要始终处于学术发展的最前沿。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中的具体体现。从弘扬学术精神入手,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用读书人的孜孜不倦坚守学术良知;用纯洁的学术追求抵御功利与浮躁;用昂然的学术气节荡涤低俗的逢迎与媚俗;用学者的言传身教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重塑大学的公信力。
交流会上,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北医三院院长乔杰、教务部部长傅绥燕分别作为开篇人登上讲述的舞台。交流会还通过《不负时代不负卿》《北大医学的畅想》《北大教育发展之路》《更好的成长体验》《一起“长大”的校园》《永远的北大》等视频生动讲述了北大故事和北大情怀。
作讲述的各位老师
交流会通过智慧树、腾讯、优酷、新浪、网易、人民日报客户端、凤凰网等七大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50余家境内外媒体对交流会进行了报道。
部分作讲述的师生合影
(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