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部侨联举办第三届“归国留学人员创新论坛”

  初夏的北医,绿阴幽草胜花时。5月10日下午,医学部侨联在会议中心206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归国留学人员创新论坛”。北京市侨联主席荣洋,副主席苏泳、石岳,北京市侨办副主任史立臣、侨政处处长刘云艳,中国侨联科技服务处处长李莹,北京市委 教育工委统群处处长 王建辉,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张晓黎,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戴谷音、徐善东,人事处处长朱树梅,科研处处长沈如群,国际合作处处长孙秋丹,统战部部长王军为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兄弟院校侨联和医学部归侨侨眷、归国留学人员、民主党派代表、各基层党委领导和统战干部等1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医学部侨联副主席黄河清主持。

  首先,詹主任代表医学部致辞,他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詹主任曾在美国工作生活17年,他结合自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扎实理论和技术背景的归国留学人员满怀报效祖国心愿,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对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做出的巨大贡献。新时期,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发挥归国留学人员的积极性,在管理理念、方法、服务机制模式上有所创新,通过政策支持、感情融和、平台建设支撑、科技资源配置,凝聚归国留学人员的力量,帮助实现报效祖国的目标。詹主任寄语在场的归国留学人员:希望以更高的目标、更长远的视野、更大的胸怀和更勤奋的工作回报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同时,认真领会新时期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勉励大家在给学生传授高超技能的同时,还要把回国奉献精神,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解教育学生,一起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医学强国,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北大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鲁凤民教授、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教授、药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焦宁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黄薇研究员分别代表归国留学人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们在发言中介绍了各自留学经历、回国初衷和感受、研究方向、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各自工作的总结和感悟。5位主题发言人都是在各自工作领域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并且成绩卓著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其临床、科研水平均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

  陆林教授以“睡眠与健康”为题风趣幽默地讲述了睡眠对于每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揭示了人们对于睡眠方式、安眠药等睡眠相关问题的认识误区,介绍了正确合理的睡眠方式、睡眠时长、睡眠环境以及注意事项等。他还分享了自己海外归国的经历及感悟、临床工作者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他提出的“做一个受人爱戴的好老师,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做一名为病人着想的好医生”的准则,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鲁凤民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做好转化医学研究,服务广大肝病病患”。鲁凤民曾在瑞典、美国留学,2005年回国。他提出的慢性乙型肝炎“准临床治愈”概念、他对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中的血清学指标研究、肝癌患者精准治疗指导的研究使与会者深受鼓舞。鲁凤民以“太久的跟随和仰视,现在我们和世界并行”的感慨结束了他的演讲,其中包含的艰辛、汗水、挫折、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王辉教授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她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和工作经历。王辉教授曾在协和医学院学习,并由此从导师身上学到了作为临床微生物学者应有的使命、担当和宽容。作为北大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她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建立了一支友爱、团结、实干、分享、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队伍,并设立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焦宁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用“情怀·匠心·传承”表达了他回国十年的感受。他深情地回忆了张礼和院士等大师们对北医的情怀、对科学的情怀、对年轻人包括他自己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情怀、匠心、严谨的作风也在不断地得以传承。焦宁教授课题组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做药物修饰及碳氢化合物直接氮化反应均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黄薇研究员“以国家发展需求为研究导向,致力环境医学研究的政策转化”为题,讲述了她如何走出国门、走回国门、学科的选择和发展以及对目前科研工作意义的理解。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担任或参加国家及国际合作研究课题近20项,研究结果成为政府控制和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政策依据。她的经历再次向人们展示了“海外学习,获得宝贵知识和人生经历;回国服务,拥有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的真谛。

 

  医学部侨联副主席、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林剑浩教授对论坛进行了认真总结,对5位讲者、与会各级领导、医学部党委统战部及相关部门表达了谢意。并表示,医学部侨联将继续以论坛为平台,做好创新工作,为归国留学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为北大医学和国家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部侨联  张蕾 黄河清/文  宣传部   黄大无   侨联 /摄影)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