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九届实验技术成果奖(医学组)评选结束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实验室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实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北京大学设立北京大学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奖、先进个人奖和北京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医学组由医学部单独组织评审。实验技术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第九届实验技术成果奖(医学组)的评选工作自2017年3月24日正式启动,医学部各学院、附属医院共有8个单位16个项目申报参评。
5月16日,进行了现场答辩评审。专家组由6家附属医院以及基础、药学、公卫3家学院推选的9名专家组成,公卫学院王京宇教授担任专家组长。现场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获奖名单如下:
“北京大学第九届实验技术成果奖(医学组)”获奖名单
所获奖项 |
项目名称 |
院系名称 |
申请人 |
一等奖 |
间脑三维解剖模型的设计和应用 |
基础医学院 |
许鹿希 |
二等奖 |
一种小型薄膜蒸发装置 |
药学院 |
付宏征 |
二等奖 |
倒置双光子活体微血管血流成像系列方法的建立 |
医药卫生分析中心 |
何其华 |
二等奖 |
一种分离和富集糖基化多肽的测定方法 |
医药卫生分析中心 |
邹霞娟 |
三等奖 |
头发中多环芳烃、尼古丁、可替宁和金属元素的同步分析方法 |
公共卫生学院 |
王斌 |
三等奖 |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潜在分子治疗靶点的筛选平台 |
肿瘤医院 |
孔燕 |
三等奖 |
功能性纳米颗粒及细胞膜的无标记成像方法 |
医药卫生分析中心 |
袁兰 |
三等奖 |
眼部微量标本病毒检测技术 |
北医三院 |
张培 |
三等奖 |
运用内镜活检进展期胃癌微量标本构建药物临床前研究最佳PDX模型 |
肿瘤医院 |
沈琳 |
一等奖“间脑三维解剖模型的设计和应用”简介:
申请人:基础医学院许鹿希教授、张卫光教授
成果概述:脑和脊髓合称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组成极其复杂,其中脑又包括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间脑的最大结构是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在目前的各种医学教材和医学模型中,因间脑的内部神经核很多且复杂,均以一个较规则的卵圆形团块为模式结构图,各神经核间的分界清楚,但无论在位置和形状上均与人体内的真实结构存在较大偏差,尤其在脑的断面神经解剖学上的不一致性的矛盾更加突出,常常会给医学生在学习颅脑解剖时以重大的错误概念,亟待重新制作加以矫正。
许鹿希教授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注意到了上述问题,随后依据大量的颅脑(间脑)微细切片的神经解剖研究,尝试根据间脑内各主要核团的正确位置、毗邻和形状制作成石膏模型,更正了目前的各种医学教材和医学模型中的错误,并应用于近30年北医所有学生的神经解剖学习中,但始终存在石膏模型制作材料不坚固、手感差、各核间不能组合、易损坏等不足。自2015年,在许鹿希教授的指导下,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轻型P VC环保材料,结合磁性连接技术,重新设计、铸模,制作成了不同着色的、各核团间能够容易拆装组合的间脑核团放大模型(放大5倍)。该模型不仅易于拆装、不易损坏,还与目前实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的脑干放大模型匹配。又结合经间脑的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冠状断面,制作了间脑各核团的3D教学软件,可以在各个角度随意旋转并透视,对观察和学习各核间的位置、形态等非常有利,并有助于临床影像与间脑相关的深、浅感觉和听觉、视觉反射等疾病的诊断和理解。在近年来的系统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应用中,教学效果显著。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