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九届实验技术成果奖(医学组)评选结束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实验室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实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北京大学设立北京大学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奖、先进个人奖和北京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医学组由医学部单独组织评审。实验技术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第九届实验技术成果奖(医学组)的评选工作自2017年3月24日正式启动,医学部各学院、附属医院共有8个单位16个项目申报参评。

  5月16日,进行了现场答辩评审。专家组由6家附属医院以及基础、药学、公卫3家学院推选的9名专家组成,公卫学院王京宇教授担任专家组长。现场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获奖名单如下:

  “北京大学第九届实验技术成果奖(医学组)”获奖名单

  所获奖项

  项目名称

  院系名称

  申请人

  一等奖

  间脑三维解剖模型的设计和应用

 基础医学院

  许鹿希

  二等奖

  一种小型薄膜蒸发装置

  药学院

  付宏征

  二等奖

  倒置双光子活体微血管血流成像系列方法的建立

医药卫生分析中心

  何其华

  二等奖

  一种分离和富集糖基化多肽的测定方法

医药卫生分析中心

  邹霞娟

  三等奖

  头发中多环芳烃、尼古丁、可替宁和金属元素的同步分析方法

公共卫生学院

  王斌

  三等奖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潜在分子治疗靶点的筛选平台

 肿瘤医院

  孔燕

  三等奖

  功能性纳米颗粒及细胞膜的无标记成像方法

医药卫生分析中心

  袁兰

  三等奖

  眼部微量标本病毒检测技术

 北医三院

  张培

  三等奖

  运用内镜活检进展期胃癌微量标本构建药物临床前研究最佳PDX模型

 肿瘤医院

  沈琳

  

  

  一等奖“间脑三维解剖模型的设计和应用”简介:

  申请人:基础医学院许鹿希教授、张卫光教授

  成果概述:脑和脊髓合称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组成极其复杂,其中脑又包括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间脑的最大结构是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在目前的各种医学教材和医学模型中,因间脑的内部神经核很多且复杂,均以一个较规则的卵圆形团块为模式结构图,各神经核间的分界清楚,但无论在位置和形状上均与人体内的真实结构存在较大偏差,尤其在脑的断面神经解剖学上的不一致性的矛盾更加突出,常常会给医学生在学习颅脑解剖时以重大的错误概念,亟待重新制作加以矫正。

  许鹿希教授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注意到了上述问题,随后依据大量的颅脑(间脑)微细切片的神经解剖研究,尝试根据间脑内各主要核团的正确位置、毗邻和形状制作成石膏模型,更正了目前的各种医学教材和医学模型中的错误,并应用于近30年北医所有学生的神经解剖学习中,但始终存在石膏模型制作材料不坚固、手感差、各核间不能组合、易损坏等不足。自2015年,在许鹿希教授的指导下,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轻型P VC环保材料,结合磁性连接技术,重新设计、铸模,制作成了不同着色的、各核团间能够容易拆装组合的间脑核团放大模型(放大5倍)。该模型不仅易于拆装、不易损坏,还与目前实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的脑干放大模型匹配。又结合经间脑的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冠状断面,制作了间脑各核团的3D教学软件,可以在各个角度随意旋转并透视,对观察和学习各核间的位置、形态等非常有利,并有助于临床影像与间脑相关的深、浅感觉和听觉、视觉反射等疾病的诊断和理解。在近年来的系统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应用中,教学效果显著。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