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 2017荣耀医者”公益评选颁奖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获“金牌团队奖”
12月6日下午,由《环球时报》社、《生命时报》社、伙伴医生联合发起并主办的“敬佑生命·2017荣耀医者”公益评选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者及团队代表,以及来自政府机构、医学领域、媒体界、企业界400余人齐聚现场,共同见证专属于医者的荣耀时刻。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荣获“金牌团队奖”;泌尿外科副主任、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姜辉获“科普影响力奖”,骨科蔡宏获“青年创新奖”。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荣获“金牌团队奖”,所长敖英芳教授(左二)上台领奖
敖英芳所长作为获奖代表在发言讲到:“运动医学研究所走过近60年历程,我们为国家体育事业服务,为奥运保驾护航,为全民健身做了一些贡献。以后,我们更要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医者使命,护佑生命,救死扶伤。”
泌尿外科副主任、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姜辉获“科普影响力奖”(左四)
骨科医师蔡宏获“青年创新奖”(左三)
骨科医师蔡宏发表获奖感言。他说:“作为一名年轻的骨科医生,我有一个梦想,做中国自己的医疗器械,惠及国民,我只迈出了一小步。医疗领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本届评选历时3个多月,收到全国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0多家各级医疗机构500余位医务人员报名。由64位包括院士、国医大师、院长、主委、主流媒体负责人组成的评审团为本次评选的公平公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三轮选拔,评出了“生命之尊”“金柳叶刀奖”“金牌团队奖”“基层好医生奖”等10个奖项,共为107位个人和团队授予“荣耀医者”大奖。
运动医学研究所
为运动员保驾 为全民健身护航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成立于1959年,是国内第一家运动医学研究所,也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运动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我国运动医学创始人曲绵域教授,现任所长为敖英芳教授。
运动医学研究所开创了中国现代运动医学学科,在国内率先建立集下运动队服务、医务监督、运动创伤、运动康复及赛事保障为一体的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体系;创建中国运动伤病现代微创外科治疗体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本领域学科带头人。
运动医学研究所1989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被国家体委(现国家体局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
经过近60年发展,运动医学研究所已达国际同步、国内领先水平,在重点难治性运动伤病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为实现精准治疗和功能康复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诊治中心,研究所承担着运动员的健康保障重任,所下运动队辐射全国36个专业运动队。高水平的运动伤病防治体系,为全民健康提供医疗服务。年服务门诊患者10万余人次,年手术量7000余例。
姜 辉
让男性大大方方看男科
不仅有专业素养,还有人文情怀,是不少患者、读者对姜辉教授的由衷评价。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兼男科主任,他的忙碌自不必说;然而,无论多忙,他总会在手术、会议的间隙,忙里偷闲写写文章,为医学科普出一份力。北医三院的男科事业在姜辉教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年门诊量已达13.5万人次,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男科中心。
既要搞临床,又要做科研,还要带教学,是不少临床大夫的工作现状。普通百姓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需求巨大,但在重压之下,“哪有时间做科普”是不少医生无奈的想法。姜辉多年来坚持做科普的善举因此显得尤为宝贵。他认为,男科病人通常都对自己的情况讳莫如深,因为怕尴尬、没面子,不愿科学就医,偷偷到小诊所甚至非法医疗机构就诊,钱没少花,病还看不好。但科普就可以帮助病人少走弯路。在过去20年来,姜辉先后在各大媒体发表科普文章逾千篇,主编科普书籍5部,其中《夜问36》被中国科协评为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还率团队荣获2017年华夏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
两个月前,在美国举行的首届“中美男科及性医学高峰论坛”上,姜辉荣获北美性医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高度肯定,在他看来,更是对中国男科及性医学发展的认可。“我国的男科发展起步较晚。实际上,提高男性的性健康以至大健康,受益的不仅是广大男同胞,也包括他们的家庭,甚至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希望有一天,所有男性同胞都可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看男科。
蔡 宏
做真正能转化的创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蔡宏医生可能是年轻医生中的“另类”。当别人渴望在临床多做两台手术的时候,他却宁愿去为动物开刀做实验;当别人在学术会议上专注于某个专业话题的时候,他却在医疗器械的展台上了解趋势和进展;当别人在追逐文章和影响因子的时候,他却关心什么时候创新产品能够真正用于临床。
“研究的灵魂就是创新。但由于考核体系的问题,我们无论搞基础还是做临床,往往将目标定为获得基金以及晋升职称。可以说大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在蔡宏看来,这样的创新脱离了临床,最终往往课题结束或职称晋升完毕,研究也就终止了。他研究的3D打印就是紧密与临床结合,一切从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难题出发,研发创新型的医疗器械产品,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最终通过国家的注册评审,成为医疗器械产品,广泛用于临床。
“成功的创新是获得转化。”蔡宏参与的金属3D打印髋臼杯、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器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三项获得注册许可、用于临床的金属3D打印创新型医疗器械,已累计使用超过5000例。“做这些产品的初衷是实现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打破国际寡头的垄断,真正将性价比高、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产品惠及每一个老百姓。我们只是利用了3D打印这项先进的制造工艺,用来解决我们临床中难题。”蔡宏说的这种“利用”正是基于他在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国产医疗器械可以说是中国的弱项,而研发制造医疗器械要求多学科合作。这就要求一个临床医生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所用医疗器械的研制过程,更要关注行业的发展,联合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一起,共同参与研发。
当然,这背后也有一个年轻学者不为人知的艰辛。想要平衡临床与科研,兼顾工作与家庭,“这比做好一台复杂的手术,想出一个好的点子,完成一个科学的试验更加困难。我想感谢我的父母、孩子和家人,他们理解我,支持我,知道我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