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举办第六届北京大学PBL医学教育交流研讨会

  2017年12月11~15日,基础医学院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六届北京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医学教育交流研讨会,来自44个兄弟院校及医学部附属教学医院250余位基础、临床一线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基础医学院副院长、PBL中心主任王韵教授主持。王韵副院长指出,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以学生的成长和收获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本届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效果”。依据该主题,研讨会共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一是以柯杨校长和王维民主任讲座为主线的关于中国医学教育的探索,二是北医教改体系与PBL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三是以学生为中心,PBL带教技巧的实践与提升。

  基础医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PBL体系的构建,一直受到国内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且随着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以及临床专业认证的普及,PBL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北医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初由时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的柯杨教授领衔,顶层设计,逐步开展,PBL历届研讨会一直得到柯校长大力的支持。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医学教育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北医和在座的各位一线老师,饱含责任心和事业心,关注教学改革,坚守教育阵地,这也是作为教育者的立身之本。随后柯校长以《医学生的前途是医学的未来》为题,从受教者、职业发展和现实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医学生的特点,指出只有真正理解医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成长。柯校长还分享了她对学生,对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理解与反思,提出理想的医学教育是提供“全人”成长环境、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最好的实践机会、国际交流的机会、方便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温暖的氛围。

  王维民副主任题为《未来医学教育的趋势与对策》的讲座,从医学教育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创新”和当今“以卫生系统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的,分析过去五十年医学教育在标准、技术、方法、课程、功能和方向六个方面的变化,提出二十一世纪的教学和体制改革,应以卫生系统为基础,实现转化式教育,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的教育体系。

  基础医学院在2010年率先启动实施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以“扎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服务临床”为基础医学阶段培养目标,采取了“优化核心课程、重塑实验课程、创建PBL体系、融入人文教育、加强科研思维训练和改革考核评估体系”等一系列举措。王韵副院长以《挑战与深化》为题,系统介绍了基础医学院教改新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与成果、教师教学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既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教育理念,备受医学教育领域的关注。PBL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教学相长,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养相互渗透,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学院已在7个年级的学生中实施PBL,并不断完善。基础医学院王韵副院长首先介绍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北医开展的必要性、组织过程和实施效果。随后PBL中心王月丹教授、张卫光教授、倪菊华教授分别介绍了基础医学院PBL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考核与评估、组织与实施以及师资的培训。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李海潮教授,以《PBL与临床思维培养》为题,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角度,从建立假说、排序、机制解释、获取新信息、诊断调整和处理等环节,阐述了PBL对临床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与传统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考试为中心的模式不同,PBL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和终生学习为目标,因此指导教师的角色和任务需要转变,从而更好的促进PBL学习效果。参会人员在观摩了真实教学课堂后,又体验了以“PBL中教师如何发挥作用”为主题的模拟课堂,对指导教师、学生主席和学生记录等角色所承担的任务有了真实的感受。随后PBL中心副主任吴立玲教授分享了PBL过程中,教师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转变角色,重塑师生关系,引导批判性思考,促进团队合作,及时反馈评价,进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PBL中心年轻骨干易霞副教授题为《PBL实战技巧及心得体会》的讲座,从撰写高质量案例、课堂引导讨论以及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三个角度,总结了一些带教教师的实战技巧,为参会人员提供了借鉴。

  基础医学院连续举办六届PBL全国研讨会,参会人员逐年增加,充分展示了北医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力,研讨会搭建的交流平台也促进了医学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和医学人才质量的提升。

 (基础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