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揭晓 北京大学独揽三项
1月20日,《健康报》社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发展中心、国家癌症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等机构主办的2018年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2017年度中国、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发布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论坛伊始, “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揭晓,其中北京大学入选三项。
“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1.人类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2. 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获批;3. 肝癌T细胞免疫图谱成功绘制;4. 中国新药从仿制走向创制;5. 全流程发力加快我国新药研发生产上市;6. 基因编辑“制动装置”被破译;7. 新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问世;8. 噻托溴铵对早期慢阻肺疗效获确认;9. 首个中药材术语国际标准发布;10. 良性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遗传进化不相关。
据悉,《健康报》社已连续三年组织并完成了年度国内外双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评选活动。活动力求评选过程和结果严谨科学,采用数据检索和专家学者充分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特别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和科技医学信息服务机构爱思唯尔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对《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医学综合领域权威期刊和各专科排名靠前期刊进行检索,选取健康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2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报道过的、以中国学者为主要完成人的医学科技新闻报道,最后将119篇科技新闻列入备选条目。
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研究员团队——
人类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新闻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研究员团队在《Cell Stem Cell》杂志在线发表研究成果,阐述了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及其微环境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图谱及其调控机理。该研究对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及其微环境细胞在妊娠4周到26周长达5个月的发育关键期的转录组进行了系统、深入解析。
乔杰课题组与汤富酬课题组长期合作,系统研究了人类胚胎及生殖细胞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在《细胞》《自然》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系列成果。2017年,该团队对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及其周围的微环境体细胞进行了系统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全面解析了人类生殖细胞-微环境细胞互作等一系列关键的生殖生物学过程的分子特征,加深对于生殖系-非生殖系细胞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互动与协同调控机理的理解。该研究对高度动态但又精确协调的核心转录因子以及信号通路的解析为多能性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生殖细胞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将为生殖细胞相关疾病(如不孕不育和畸胎瘤等)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生殖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提供靶标。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C中心张泽民研究组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彭吉润研究组——
肝癌T细胞免疫图谱成功绘制
新闻回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C中心张泽民研究组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彭吉润研究组及美国研究者于《细胞》杂志在线发表论文,他们的研究发现癌组织的杀伤性T细胞大部分都变成了耗竭性T细胞。同时耗竭性T细胞会进一步发育成抑制性T细胞。这也是国际上迄今为止针对T细胞的规模最大的研究。
本研究绘制了整个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免疫图谱,发现了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转化的分子轨迹。本研究的数据累积以及科学发现从免疫学角度为目前的肝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今后的肝癌免疫治疗的基础和转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癌种的免疫微环境图谱的绘制在方法学上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新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问世
新闻回顾: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历时3年,研制出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对自由运动小鼠分辨率达到单个树突棘水平的神经活动的实时观测。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方法》上。
该显微镜仅重2.2克,横向分辨率可达到0.65微米。将其佩戴在小动物头部颅窗上,可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远优于领域内主导的同类显微镜。
它改变了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可用于在动物觅食、打斗、睡眠等自然行为条件下或学习记忆、抑郁症、孤独症等动物模型中,长时程观察动物在自由活动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等的动态变化,探索微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来,人类将有望阐述复杂行为和神经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对脑重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部宣传部傅冬红发自大会现场)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