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刘忠军:3D打印技术到底是怎么治病救人的

  

  习近平主席在《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中曾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今天我们采访到的就是一位把创新科技应用于民的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他是一位专门把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的大咖级专家,这次采访,大康表示收获满满。

  2018年是刘忠军代表参加人大会议的第十一个年头了,他经常把科技前沿技术带到人大会上,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采纳,他曾提出的“自体血回输“项目就已经纳入了国家医保。近三年,刘忠军积极推广3D骨骼打印技术,那么这种技术到底厉害在哪?对病人来说有什么惊喜?刘忠军用一个故事来告诉你。

  Q:什么是3D打印技术?

  A: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大家还记得去年一部大火的科幻美剧吗?没错,就是那部大开脑洞的神剧——《西部世界》。在剧中,人的骨骼、肌肉、器官都可以用3D打印技术完美还原,打印制造出来的”接待员“甚至可以混在人类中以假乱真。

  Q: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的产品有哪些?

  A:2015年,3D打印髋臼杯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为全球首个通过临床验证的3D产品;

  2016年5月,3D打印人工椎体获CFDA批准临床应用;

  2016年7月,3D打印椎间融合器获CFDA批准临床应用。

  Q:骨科手术中应用3D技术的优势?

  A:人体的骨骼结构非常复杂,没有哪一块骨头是是一个规则形状。3D打印技术可以和人体的解剖结构完全匹配,同时它的微孔形态可以和骨结合,让骨细胞生长进这些微孔里面。尤其对于疑难的肿瘤病例,非常有效。

  Q:您对未来3D技术的应用有什么建议?

  A:建议开通科技产品应用转化的绿色通道,加快科技产品的民用化,使科技产品尽早惠及患者,赢得更多时间,从容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统战部摘自央广健康  2018年3月6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