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大会召开

  2018年3月18日,雪后的北京天空湛蓝,空气清新,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大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如期召开。会议由北医校友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和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共同主办,北京伊和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伊和智能(北京)有限公司承办。大会旨在讨论如何将医学、药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

  应邀参加大会的主要领导有: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傅卫主任,国家卫计委医管中心高学成主任,国家卫计委能建中心杨爱平主任,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常务副主任、北医校友会会长柯杨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医校友会副会长王维民,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所长、北医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方伟岗,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朱树梅等。

  莅临本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学院、医院、机关部处领导和专家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们,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们以及企业界和投资界人士。

  大会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主任迟春花教授主持。

  柯杨代表北医校友会致辞。她充分肯定并希望能把大会办成品牌论坛,真正对我们北医校友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乃至国家医学健康事业的发展有所促进和推动;同时对医学与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对技术推动体制的改革等充满了期望,鼓励各界校友共同努力,北医校友会永远愿意做大家最坚强的后盾。

  詹启敏院士做了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彩发言。他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中国目前正在推动的健康保障科技工程,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包括疾病的基本机制、药物开发、医疗设备等各方面。同时,要用开放的心态迎接和推动人工智能在医学方面的发展,以临床为主推动解决疾病的预防、环境和遗传相互关系,更深层次了解疾病,找准基因和蛋白的改变等。精准医学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内涵和目标,转化与整合是医学发展的模式和机制,通过政产学研的合力,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监管,共同促进科学的同步发展。他对广大校友们正在做的“精准医学”以及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上做出的有益探索表示肯定和支持,希望和北医校友们同心协力,共同发展北大医学。

  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陶建华研究员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挑战》。他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有五大发展方向,虽然没有对着一个非常具体的领域,但是在各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正在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渗透。人工智能面临着四个主要瓶颈,即语意瓶颈、数据瓶颈、泛化瓶颈、能耗瓶颈。而医学本身就是一个没有被完全认知的领域。从过去的医学经验来看,患者的病症与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且医学个体的差异及小概率事件发生非常频繁,小概率事件很难去训练,这是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中需要突破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中国正掀起AI热潮,医学领域与AI技术的相互融合交互与发展,必将成为研究热点。

  在辅助生殖领域卓有建树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带来了《人工智能离我们有多远》的精彩演讲。她从一个从事医学临床与科研的医学专家的角度看到,AI对各个领域已经造成较大的挑战,但是也确实带来很多机会,能够让医学工作者们在医学领域中更快更准地诊断、治疗、预测,同时也对未来如何做好预防提供无限可能。从辅助生殖领域看,如何更好地预知自己的生育能力,从个体角度最优化解决生育问题,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带来的一个切实的帮助。对于医疗系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前景广阔,同时也是机会和挑战,如何走到前列,医院管理者和医生都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占领先机。乔杰院士希望大家群策群力,用智慧的火花,将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教育生殖医学领域的医生,更好地关注人工智能。

  傅卫在《对接健康需求,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报告中,从宏观策略的发展推动新的医学科技推广和应用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她认为,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的形成,但是在医学数据方面并没有形成大数据,给智能化带来很大的困难,也是一个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在这方面医学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她同时提到,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要是为国家的卫生健康政策提供政策的咨询和实时的监测评估,同时作为北医校友,她愿意为北大医学的发展,为各位卫生健康领域的校友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

  杨爱平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到精准需求的对接时代, 具体到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这几年发展非常快,特别在临床的精准医学方面。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概念、理念在医疗卫生系统,在医疗卫生系统的教育方面,这几年也在渗透和发展。他提出,下一步医疗健康教育一定会成为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整个发展应用的很重要领域,希望将来社会有识之士能够和国家卫计委能力建设中心一起共同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妥福军在《浅析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将会是专家诊疗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医生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医疗人工智能软件也可以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各方面切实帮助基层医生。他希望能够把北医专家们精湛的诊疗技术与中科院一流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先进的专科疾病的医疗智能系统,通过互联网手段传承专家智慧,让广大基层医生受益,让广大群众受益,造福于社会。

  在会议的下半场,来自学术各界的科学家相继作了精彩报告。

  迟春花作了《全科医生将在实现健康中国中发挥重要作用》专题发言。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系到医改全局,它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主力军,在控费以及基本医疗首诊当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医有非常坚实的基础,她表示将带领全科医学系一起做出更多贡献。

  在CAS上发表了很多重量级文章的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周德敏教授做了《基于蛋白质精准修饰的生物治疗》的专题报告。他报告了他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进展和巨大的科研及转化前景,其中病毒转化为疫苗,甚至可以转化成药物治疗病毒感染的假设让在座的所有人发出惊叹。周教授最后深情地感谢北医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赶上了中国发展的最好时机,同时感谢北大的学生和很多校友给他的支持和帮助,他将尽自己的努力反哺母校。

  北医三院骨科田耘教授课题组杨钟玮博士介绍了《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随访研究看数据网络的作用》。他的报告风趣幽默,引起了现场很多笑声。该课题组和北京伊和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医学智能的道路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29个京津冀医院骨科的共同参与已经在骨质疏松锥体骨折的治疗方式上做了大量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目前很多数据分析和结果都在朝着预想的方向顺利进行,对于医学领域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将带来的巨大变化提供了有效的事件支持。

  在肿瘤治疗精准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再次为本次会议带来报告:《基于MDT的肝脏恶性肿瘤精准免疫治疗进展》。他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医学研究的中心思想是以病人的治疗为中心,而不是以某种技术为中心,目前已完成200余例胆管癌的测序,做出中国胆管癌的突变频谱,发现它跟欧美的突变频谱有很大差别。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Science子刊上。在报告的结尾,赵海涛教授郑重感谢了校友企业对他的科研工作提供的大力支持,包括北京精诚医药集团协助他完成临床试验,39互联网医院为MDT团队提供远程医疗支持系统,以及北京伊和科技有限公司在数据整理方面提供的帮助。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医疗行业中应用分享》来自最后一位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孙亮研究员,报告开始他就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也用通俗的语言给医学界人士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及发展,也报告了计算所在过去一年中在医学领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和见解。

  最后,王维民做大会总结发言。他希望可以利用北医校友,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组织起来,用传统校友会的方式来做前沿科学的探索,同时表达了希望这个活动越办越好,有更多的专题和更多的精彩。

  此次会议的召开,针对目前热点——将人工智能技术和精准医学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展望,从科技创新联想到中国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期望能够为我国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改善健康公平产生积极影响。

  (校友会)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