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的北大人】莫锋:我的北大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人物简介:
莫锋,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广东清新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预防医学系,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8月在全国第一个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卫生防疫站服务,志愿服务一年后第一个提出申请扎根内蒙古大草原,后担任共青团赤峰市委员会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现任赤峰市翁牛特旗委员会副书记(正处级)。
莫锋是新时代扎根西部基层的北大毕业生就业典型。他志向远大,心系百姓,甘于吃苦,乐于奉献。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会客厅、焦点访谈等都曾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在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共鸣。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如每一位北大学子一样,莫锋心中充满着浓郁的家国情怀。
放弃高薪,听从时代的召唤
2003年,经过五年大学寒窗苦读,莫锋就要毕业了。因为成绩优秀,他很早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然而,2003年4月,我国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五四青年节,在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到北大校园与师生座谈,号召大学毕业生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对非典,莫锋不停地在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北大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做些什么?时代的责任,让这位青年热血沸腾。他写信告诉温家宝总理,他愿意去西部支援当地卫生防疫建设,并且希望国家能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温家宝在莫锋的来信中作出了重要批示。200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莫锋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待遇,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这个计划。2003年9月,莫锋和全国6000名志愿者一起,告别了大学校园,告别了亲友,奔赴到祖国西部。
谈起自己最初的选择,莫锋坦言自己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当时就是凭着年轻人的一种激情,一咬牙、一跺脚,就决定了!”对莫锋而言,这不仅是当时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选择,更是一个突破自我的选择。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饮食习惯,北方的大草原对从小生活在岭南之乡的莫锋都是一个挑战。但既然做了这个选择,莫锋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尤其是要吃苦的准备。“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觉得我们北大人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理想。总理的号召、老师的鼓励,都让我感觉到这是我作为一名北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这样,莫锋满怀着激情与理想踏上了内蒙古大草原这片肥沃的土壤。
深入基层,投身卫生防疫工作
2003年9月,莫锋来到了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在旗卫生防疫站担任站长助理,分管传染病、计划免疫和地方病工作。莫锋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初到巴林右旗,对于当地的气候、饮食和生活习惯,显得很不适应。但是,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很快就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在工作中,他经常深入到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家中,指导基层卫生防疫工作。有一次,他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骑摩托车跑了一百多公里,翻山越岭,与防疫员一起挨家挨户给农牧民接种疫苗,把自己的脚冻伤了。当他回到卫生院的时候,卫生院长领着全体职工整齐的站在大门口,等着他回来。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基层的防疫员。在工作中,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经常给防疫员传授预防医学知识。此外,在国家发的600元生活补贴中,他挤出几十元,每月为每个防疫员编写一本《卫生防疫杂志》,提高了防疫员的业务水平。在防疫站工作的一年半里,他参加了预防非典和抗击禽流感的阻击战,带领同事们处理了麻疹、流感等多起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巴林右旗卫生防疫站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规范化免疫门诊,计划免疫工作有了很大突破,当年就获得了全市第三名。他的工作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高度肯定。
再次选择,扎根大草原
转眼间,一年的志愿服务期到了。和莫锋从北京一起来的志愿者都回去了。然而,莫锋却向团中央和旗委、旗政府提出了留在巴林右旗的申请。一年来,他与当地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舍不得走,这里的卫生防疫工作还需要他。
2004年8月,旗政府接受了莫锋留下的申请,他继续在卫生防疫站工作。由于他工作出色,他于2004年12月被旗委、旗政府破格提拔为卫生局副局长。在卫生局副局长的岗位上,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由于工作努力,加上业务熟练,他分管的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在全市都取得了好成绩。他还充分利用志愿者的优势,为当地争取到了大量的医疗设备、医学书籍、电脑设备和2台工作用车,极大地改善了右旗的医疗卫生条件。经过他的努力,北京大学医学部投入100万元,在巴林右旗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经过他的牵线搭桥,他的家乡清远和巴林右旗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地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他的工作得到了旗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认可,2006年5月,旗委任命莫锋兼任大板镇党委副书记,2007年12月,莫锋被提拔为巴林右旗团委书记。
2005年4月,经人介绍,莫锋认识了一名蒙古族女孩。2006年3月,他们在当地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2007年1月,莫锋的女儿出生了,在内蒙古大草原,莫锋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莫锋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莫家萌”,象征着内蒙古是我的家。现在,莫锋已经从一个典型的广东人,变成了一个内蒙人,吃羊肉、喝奶茶,学会了骑马、唱歌,习惯了严寒、风沙。他说,美丽的草原也是他的家。
岗位在变,但初心永远不变
从卫生防疫站站长助理到卫生局副局长,从乡镇党委副书记再到共青团书记,对莫锋而言,改变的是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但永远不变的是他最初的理想和志向。
在防疫站及卫生局近三年的工作中,莫锋不仅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提升了当地卫生防疫工作的业务水平,而且他还始终坚持与医护工作者一起战斗在一起,为当地的医疗卫生、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等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后,莫锋又调到基层乡镇工作,兼任了近一年半的大板镇党委副书记。不同于卫生事业更强调专业性,基层工作面临更多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时。在乡镇工作期间,莫锋始终坚持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有时候也难免会遇到群众不理解的时候,即使受了委屈,莫锋也是抱着一颗“肯定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的心态,积极地向领导和身边的同事交流、学习,获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2007年,莫锋被提拔为巴林右旗团委书记,开始了他在共青团的工作之路。在共青团工作期间,莫锋一方面负责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引导青年跟党走。另一方面他也坚持“服好务”,团结、服务好青年。他经常同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切实需求,并努力协调整合各方面资源,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青年的发展保驾护航。
回顾过去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经历,虽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身边的领导和同事都在变,但莫锋最初勇敢来到大草原的那份激情、那份理想和那份初心却始终不变。这初心,激励了莫锋从南国义无反顾地来到大草原,并且一待就是数十年;这初心,支撑着他在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始终把这当作是对自己的磨炼,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一个又一个挑战;这初心,让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北大人,以及自己身上“敢为天下先”的责任。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2015年,莫锋离开了他工作近8年的共青团,担任赤峰市翁牛特旗旗委副书记。一直以来,莫锋都坚守在基层工作一线岗位上,丰富的工作经历让莫锋对基层工作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莫锋
在莫锋看来,选择到基层工作不仅是一个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更是个人成长路径的选择。因此,到基层工作首先得有理想、有追求。诚然,每个人在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时,都会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基层工作难免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果没有激情和理想的指引与支撑,很难坚持下去。”
其次,莫锋鼓励年轻人到基层工作,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让莫锋也认识到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岗位的工作,基层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人可能在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后有诸多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莫锋告诫有志于或已经在基层工作的师弟师妹们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客观环境,就要主动去适应基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这样,才能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此外,莫锋认为基层工作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与群众打交道。在日常的工作中,莫锋经常会碰到群众之间产生纠纷甚至发生矛盾。在化解群众矛盾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做人民的公仆,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在做工作的时候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做人民的‘勤务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百年来,北大这片沃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满怀理想与抱负的莘莘学子,他们在这里学有所成,又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中赓续着北大人“敢为天下先”的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以及“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家国情怀!
延伸阅读:
近年来,北大深入实施就业“家?国战略”,签约基层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屡创新高,每年都有大批有志青年奔赴祖国的基层和西部地区发光发热,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成长起来,如“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巴林右旗草原的“白衣卫士”莫锋、在大山中捡垃圾的博士副县长王锋,扎根帕米尔高原、辗转多个边陲乡镇的钟梓欧,带领贫困村成功“摘帽”的第一书记陈俊等,涌现出一批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组织认可、百姓信赖的典型代表。
(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