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科研风向,彰显人格魅力——北京大学医学部研工部举办 “医度咖啡”活动

  

  2018年5月15日晚,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研工部主办、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爱·责任·成长”主题教育活动之医度咖啡系列活动圆满完成。本次活动邀请了基础医学院王凡教授、李彤教授,通过访谈问答形式与同学们共话科研之路,吸引了来自多家学院、多种专业近50名研究生同学参与。

  本次活动主要围绕两位老师的求学历程、科研经历、对科研创新的理解以及对研究生阶段面临压力的解决建议等展开访谈。两位老师诙谐幽默又充满智慧的回答更是赢得阵阵掌声,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既贴近研究生的生活,又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的解决思路,全场掌声、笑声不断,现场的同学们都觉得收获颇多,对同学们的科研生活、人生规划,以及如何应对挑战、缓解压力都有新的启发。

  

  

  王凡教授作为一位人格魅力十足的导师,认为人要有自己的气场,一定要“自身强”,才能被关注和认可。通过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她提出对待科研课题要以兴趣为先,才能做出有意义的成果。此外,基础医学的问题常常来源于临床,要考虑研究项目的实际价值,此外还应善于剖析问题和独立思考,不要随波逐流。在创新方面,王老师认为,北大医学人作为“双一流”的建设者,更加需要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更加需要学术自信。聪明不等于智慧,坚持不等于坚韧,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我们更加需要坚韧的作风接受挑战,而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飞跃的机会。最后,王老师着重提出,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保持平和心态,踏踏实实在每一点一滴的探索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王老师认为,与其关注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不如积极面对两者,将工作与生活同时做到最好。

  

   李彤教授作为一名拥有温暖气场的老师,在科研与生活中特别注重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尝试互相理解和鼓励。李老师认为,自己始终拥有两种身份——学生,即时刻向他人学习;老师,即悉心培养学生。关于如何面对压力的问题,李老师认为,压力总是客观存在的,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释放压力的方法,如倾诉或是做公益活动,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是最重要的。作为在读研究生不能把自己仍然定位在本科生阶段,人的心智要成熟起来,要有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作为“双一流”高校的师生,李老师呼吁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绩的取得是前人的努力,而今后的辉煌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若干年之后的荣誉才是对于我们当前工作的评价。

  

 

  本期医度咖啡在欢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到场的同学们通过与导师近距离的访谈接触,领略了两位导师风采的同时,也解决了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疑惑。本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和创新动力。作为第五届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候选导师,王凡教授和李彤教授展现了北大医学导师们兢兢业业、亦师亦友的风采,展现了北大医学人的担当与责任,他们脚踏实地、勤恳育人,在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经典语录】

  王凡教授经典语录:

  1、聪明不等于智慧,坚持不等于坚韧,除了坚持更需要坚韧,经历磨练才会成功。

  2、想要被别人注意和肯定,一定要“自身强”。

  3、对于生活和工作,我们都要积极面对,努力做到最好。

  4、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多想、多锻炼逻辑和推理能力,而不是跟随。

  5、在北大,“双一流”建设应该是老师努力做一流老师,学生做一流学生。一个北大教授,应该是国际国内顶级的教授;一个北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学生。

  6、搞科研应该耐得住性子。往往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会出现曙光的时候。每一段科研经历都有意义,要把目光放长远。

  7、做人做事,认真是最起码的态度。

  8、面临挑战,接受挑战,每一次战胜都是飞跃。

  李彤教授经典语录:

  1、面对压力,不要把自己定位在本科生阶段,我们的心智也需要随着年龄而成熟,要有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不要让压力打乱你的生活节奏。

  2、我有两种身份,学生,即时刻向他人学习;老师,即要悉心培养学生。

  3、“双一流”成绩的取得是前人的努力,而今后的辉煌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若干年之后的荣誉才是对于我们当前工作的评价。

  4、在北大,就应该“赶学比帮”。

  5、压力总是客观存在的,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关键要找到释放压力的方法。

  6、在小的领域,做长期的坚持,耐得住寂寞,也会做出大的成就。

    (研工部  闫晗  马小龙)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