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际危重症急救高峰论坛暨全国危重症急救培训班举行

 

  为促进国际急危重症救治相关的学科发展,优化救治流程,改进救治制度,提高卒中、胸痛和创伤重症患者的整体救治能力及救治效果,由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及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为学术指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健康促进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危重症急救高峰论坛暨全国危重症急救培训班”于6月2日-3日举行。

  为期两天的论坛以“传播急危重症规范化救治的理论与技术,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核心,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院士及国外、海外数十位知名专家进行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通过主论坛及胸痛、卒中、创伤、急重症四个分论坛进行广范围学术交流,讲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探讨对人类生命有重大威胁的急重症领域的学术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齐贵新、基装处处长李军,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处长邹晖,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付小兵、郑静晨、夏照帆、王辰;大会名誉主席Hans-J?rg Oestern、Bruce Douglas Browner、霍文逊、罗崇杰教授,大会主席姜保国教授,以及来自中国、德国、美国、以色列、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葡萄牙、莫桑比克、佛得角共和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国际知名创伤重症急救专家、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专家、中葡论坛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副主任张俊,院长助理、创伤救治中心执行副主任王天兵,北京大学重症医学系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急诊科主任朱继红,急诊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王传林,神经外科主任刘如恩,创伤骨科副主任付中国、张殿英,心脏中心副主任、导管室主任王伟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凤雪,心脏中心专家刘健,继教处处长高杰、护理部副主任孔祥燕、应菊素等相关领域专家700余人参加论坛。

  大会主席姜保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模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及创伤发病率持续增高,以卒中、胸痛和严重创伤为代表的急危重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死亡原因。如何提高卒中、胸痛和创伤重症患者的整体救治能力、改善救治效果,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卒中联盟在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与指导下,在全国广泛开展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创伤为例,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严重创伤救治中国模式”,使得严重创伤死亡率同比下降约40%。“安全中国,百县工程”已在24个省市的107个区县开展,项目覆盖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7亿。取得了良好的救治效果和社会效应。希望通过积极地学术交流与互动,将本次学术大会的学术成果惠及更多危重症急救医生并最终普惠广大患者。

  主论坛  大咖云集聚焦前沿

  主论坛侧重学科交叉交流的机会,各个领域专家介绍相关领域顶尖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可以相互通用的研究模式。

  主论坛第一环节由张俊、霍文逊、德国Hans-J?rg Oestern、唐佩福、澳大利亚Billy Chan和余斌主持。王辰院士、周良辅院士、付小兵院士、郑静晨院士、夏照帆院士、姜保国教授、杜斌教授、吉训明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必为之事》《颅外脑动脉钝性损伤》《战时治烧伤,平时治创面: 我对烧创伤学科发展转型的看法与展望》《灾害救援医学与智慧医疗》《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qSOFA评分对sepsis高危患者的筛查价值》《老年心脑血管共病专业及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的主题报告。

  第二环节由安友仲和柴益民担任主持。来自德国的Hans-J?rg Oestern教授、来自美国的Bruce D. Browner教授、来自台湾的罗崇杰教授、来自以色列的Elhanan Bar-On教授、来自美国的Demitrios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的德国经验》《美国和国际改善创伤治疗的努力》《中国台湾建立创伤治疗体系之持续挑战》《灾后现场医院部署:以色列经验与全球视角》《生命之平衡:成功干预与挽救生命的创伤培训》的主题报告

  第三环节由刘健和都定元担任主持。来自美国的John C. Gordon教授、来自法国的Jean-Jacques Rouby教授、来自日本的金子和夫教授、来自美国的Stewart C. Wang教授、来自英国的Omar Bouamra教授、来自日本的田中裕教授、来自美国的李珍生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急诊骨科:检伤分类和评估》《肺挫伤诊断的床旁肺超声》《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精准急危重症治疗的分析形态组学》《英国创伤登记的经验》《日本创伤专家评估与护理进展》《中美空中飞行ICU急救的配置与实践》的主题报告。

  分论坛  多个主题精准深入亮点频现

  6月3日举行的创伤论坛/2018中葡国际医学论坛、危重症论坛、卒中/急诊论坛、胸痛论坛四个分论坛,分别围绕创伤、重症、卒中和胸痛四方面的前沿动态、核心技术及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创伤论坛中葡专家共叙创伤救治。与中国“一带一路”所提倡主张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理念相呼应,此次创伤论坛医学交流邀请来自运动医学、创伤学、急诊医学、医学教育、医院管理等多领域的中国、葡语国家及其他国际教授、专家共聚一堂,就“创伤”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医学参考报-应急医学频道》首刊发行。作为创伤论坛的特殊环节,《医学参考报-应急医学频道》首刊与大家见面。近几年,自然灾害、突发疫情、创伤急救等社会应急事件频现,应急医学应时而生,随着社会发展与现实需要,应急医学的孕育而生势在必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院长牵头,邀请国内在应急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组成了应急医学频道编委会,搭建与全球应急医学信息同步交流平台,全面快速报道全球应急医学信息资讯。《医学参考报-应急医学频道》将第一时间向同仁们呈现全球应急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方向和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为应急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个临床、科研和教学信息服务学习、交流、沟通的高水平、高标准学术平台。

  医院创伤骨科进修专科联盟成立。为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与40多家进修学员派出单位共同建立创伤骨科专科联盟。联盟成立仪式在创伤论坛上举行。联盟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为依托,通过开展临床专业技术互助、分享学术活动、开展科研交流合作等形式,建立长效支援合作机制,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全方位合作,带动联盟单位医疗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共同提升,形成进修专科联盟良性互动。

  “百县工程”病例高峰会提升县级创伤救治水平。2017年6月,由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牵头,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全国百余家大型医院以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发起“安全中国,百县工程”活动。通过在县一级的单位开展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以整体提高区域内严重创伤救治水平。截至2018年5月15日,该项目已在24个省市的107个区县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救治效果和社会效应。创伤论坛特别设置“百县工程”病例高峰会,聚焦提升县级创伤病例救治水平。

  危重症论坛专题讨论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作为危重症论坛重要环节,专家就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召开专题讨论。此次会议是国家重症医学领域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第一次专题讨论会,所有承担项目的16个单位的20余位专家共聚一堂,共同商讨重症专业领域提升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国家卫健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齐贵新出席会议,并介绍了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背景,遴选标准、过程以及项目实施后的远景展望。提升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致欢迎辞,并介绍了项目实施规划和项目目标。

  卒中/急诊论坛聚焦卒中防治。过去30年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上升,卒中防止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卒中分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专家及天坛医院、宣武医院从事脑卒中防治的一流专家,就脑卒中的诊疗策略、防治理念以及管理手段进行了多场交流,使与会者开拓了眼界,增长了学识。同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还提供了与卒中相关的临床病例,与参会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胸痛论坛围绕急性胸痛展开讨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09年在国内首家宣布成立胸痛中心,并于2013年11月通过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胸痛论坛主要围绕急性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多学科合作的救治体系建立为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及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内外科治疗。结合多学科讨论心血管、呼吸、肌肉等原因相关胸痛的鉴别诊断;围绕胸痛救治相关的放射影像、检验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应用等辅助诊断进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溶栓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肌梗塞后的康复治疗等治疗研究与进展。

  为期两天的“第二届国际危重症急救高峰论坛暨全国危重症急救培训班” 聚焦创伤、重症、胸痛、卒中前沿,日程安排紧凑,内容精彩丰富,大咖云集思想碰撞,为参会人员带来一场危重症学术的饕餮盛宴,各参会人员均表示收获满满。本次论坛成功搭建急危重症医护人员成长交流平台,连同国际创伤救治联盟的成立,将对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危重症急救事业发展、共建健康中国美好未来起到推动作用,并产生长远影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处、创伤骨科、科研处、国合办)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