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 . 筑梦中国 致敬四十年时代人物——詹启敏:科技创新支撑健康中国

  

致敬40年时代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

        2018年11月24-25日,“中国智慧 筑梦中国”致敬四十年盛典暨2018财经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汇聚政商学界精英,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之路。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在此次峰会中当选“致敬四十年时代人物”。

  詹启敏在获奖感言中表示,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希望通过这个战略的实施,所有中国人都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和心智,我们还需要健康的环境和文化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水平。他指出,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一方面首先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依靠科技创新,以支持解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遇到的难题。

  詹启敏在随后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健康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极大的保障了国家人民的健康。同时他也指出,我国健康事业发展中存在着种种挑战,包括重大疾病风险、原始创新能力缺乏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路径就是实施科技创新。”詹启敏强调,“科技兴,则医学兴,科技强则医学强,历史的经验和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重大传染病的控制,慢性非传染病的临床诊疗的突破,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技创新在提高人类疾病防治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反应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下为詹启敏主题演讲内容: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詹启敏,来自北京大学,我是一名医学科技工作者。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站在这个历史节点,回望4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充满感慨和欣慰,一种自豪和自信油然升起。这是一种走过艰难和经历风雨的感慨;一种经历风雨又见彩虹的欣慰;一种经过拼搏获得胜利和成功的自信;一种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勤劳勇敢群体和自强不息人民的自豪。

  四十年前,我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开始了学海求知和科技攀登的学术生涯。上大学之前,我在农村当过农民和赤脚老师(也就是民办教师)、后来在工厂当工人、开大型车床。完成大学学习后,读研究生、出国留学,回国工作。四十年来,我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是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而成长的一代人。

  我曾经在美国生活学习17年,在异国他乡求学期间,从大洋彼岸看着祖国蓬勃发展,我心里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从自内心深处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到祖国的伟大。在本世纪初(2002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取得终身教职之后,我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参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去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期音乐节目,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我作为科技界代表,被邀请作为嘉宾,参加了这期节目。有一个环节,主持人问我“为什么放弃当时在国外里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工作”。我的回答非常简单,“科学虽然没有国界,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全人类共享。但是,科学家有着自己的祖国,有自己的民族。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是众多海外游子的愿望,是属于每个热爱中华民族人的家国情怀。“

  1978年,也就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时也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科技界称之为我国的科技春天。这片曾诞生“四大发明”等伟大科技成就的古老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四十年来,在国家的科技创新当中,国家非常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科技的发展。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让全世界为“中国速度”而赞叹。在这40年间,我们充分认识到,国家的安全完整、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丰衣足食,必须要有强大科技作为支撑。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升至国际上第17位。在信息通讯、航空航天、高铁、核能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国家对科学研究的重大投入和支撑保障,支持科学家们探索未知、开拓进取,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能力稳步提升。40年来,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在落地实施、开花结果,推动了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航天飞机、登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铁、核电、“天眼”、航母、超算计算机等等,一个个迈入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实施和落地。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我们不断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奋。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健康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极大的保障了我们国家人民的健康,我们用世界上比较少有的有限的医疗资源,支撑了14亿人的健康服务。医疗质量也不断提升,25年间中国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上升了24.7,是全球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目前排名是世界上第48位。40年前我国老百姓预期寿命不到68岁,而如今已达到76.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降低到2017年的19.6/十万。婴儿死亡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千分之34.7,降低到2017年的千分之6.8。

  这是我们医学上取得的成绩。我国在人类基因组、干细胞、白血病、生殖医学等生物医学领域,做出来世界前沿引领性的工作,体现了我国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老百姓在科技创新和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今天,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迎来了我国医学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今天健康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也是老百姓的最高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国政府对健康事业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度。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说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句话非常简洁,但非常清晰、高度和科学的阐述了健康与中国梦、健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关系。2016月8月19日召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这一天也成为中国的医师节。2016年10月份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年发展纲要》。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强调要实施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党和国家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充分证明健康事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今天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充分证明,在我国健康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我国健康事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重大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突发新发传染病威胁着老百姓的健康。欠发达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旧突出。尽管健康中国的蓝图非常美好,目标也非常清晰,我们仍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面临高发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慢性代谢病、出生缺陷还有众多的感染性疾病。发生在西非和南美的有些传染病,尽管发生地带距离我们中国地理位置是万里之遥,但是实际上对我们的风险也非常大,其实只有一个机舱门之隔。

  除了面临疾病的风险,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瓶颈,制约着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第一,目前,临床处方中开出的西药处方,90%以上的药物最初知识产权是国外的。现在我们临床上应用的很多药物,虽然国内制药企业生产,但那是在17年专利期结束之后才能生产。我们的老百姓等不起17年时间,专利药在保护期的价格非常昂贵,大家看《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第二,在大型医院里的90%以上的大型医疗装备(核磁、彩超、CT、pet-CT、加速器、手术机器人、微创器械等)是国外进口的,这也是我们看病贵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我国采用的疾病治疗的临床路径、标准、规范、指南,绝大多数来自国外,这其中有部分标准或许并不适用于我国老百姓,所有我们需要有中国标准。

  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路径就是实施科技创新。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我们深深认识到:科技兴则医学兴,科技强则医学强。医学实践表明,任何一种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最终控制,以及慢性非传染型疾病的临床诊疗突破几乎都有赖于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技创新在提高人类疾病防治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医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两个特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叉。100年前我们的医生看病非常简单,一个听诊器,一把手术刀,几把止血钳,几种简单的药品。到今天我们拥有非常现代化的装备,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更好地支撑了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从医学发展的特点里面,还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特点,医学可以成为一个平台,多种前沿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包括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学和光学、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结合。在这个平台上,医学亦可以成为一个出口,承接多种前沿先进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前沿学科的每一次理论和技术突破都对医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进步。

  今天,生命组学、大数据、3D打印、多模态跨尺度影像、仿生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快速发展,并将快速进入医学科技领域,这种学科交叉融合,将推动我们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创新、临床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历史新起点,我们充满期待和信心。我们将牢记和传承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我们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凤凰网)

 

 

编辑: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