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张清友:援藏队员缺氧,但不能缺精神
这是北大医院儿科医生张清友的援藏历程,这是一个北大医学人的援藏故事。援藏期间,他因高原反应严重,感冒坚持工作,晕倒在手术台上,回京检查时顾不上休养即返回拉萨。他主持开展产儿联合查房,与肾脏内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联合,推动受援科室与北大医院儿科远程会诊,京藏携手助力提升藏区重症疑难患儿诊治水平。在他的帮扶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实现了专业诊治水平与多项操作技术的飞跃。而他,只是北大医学援藏队员中的一位。自2015年国家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以来,北大医学已先后选派四批、83人赴藏开展医疗服务、管理等全方位的援助,在雪域高原留下许多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书写了北大医学人的责任和使命。官微开辟“援藏故事”专题,特约援藏专家讲述自己的援藏故事。
我是一个有“西藏情结”的人。援藏之前,我就对西藏充满向往,痴迷于西藏的人文地理文化,甚至订阅过《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当得知我们儿科有援藏任务时,我主动报名参加了援藏医疗队。可是刚到西藏,发现最大的困难是高原低氧带给身体的极大挑战,从而增加了开展医疗工作的难度。从最初到拉萨时血压显著增高、胸闷头晕,以及由于缺氧导致肠道出血,通过肠镜检查得知没有太大问题时,又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先天性心脏病在西藏地区的儿童中是高发病,而且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可当地无法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我作为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儿科大夫,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尽力救治当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甚至有一次由于感冒坚持工作,做手术时晕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不得不回内地住院检查休息。当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领导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领导,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特批我可在内地多调养休息一段时间。可我还是在检查完身体后返回拉萨,继续工作。
在西藏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一直坚持着“援藏队员缺氧,绝不能缺精神,不能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为完成国家“组团式”援藏任务、为提高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继续努力,为完成健康中国的目标继续努力。
产儿联手,共筑高危围产儿健康长城
围产期新生儿的死亡率是衡量围产医疗保健质量的重要指标,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是妇幼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并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为进一步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存活新生儿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我和产科讨论后提出产儿联合查房。
2017年9月15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一次进行了产、儿联合大查房。查房由我和妇产科援藏专家刘春雨共同主持,医务处处长仁增参会查房,儿科总住院医师泽碧汇报了查房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儿科及妇产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参与讨论。我们对8月份新生儿分娩总数、高危新生儿的疾病谱、先天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儿科会诊的病例数、产科转入儿科新生儿的治疗过程及转归等进行了多角度总结,并对一例母亲产前存在感染,生后早产儿出现惊厥、脓毒症及颅内出血的患儿开展了热烈讨论。产科和儿科在加强沟通、共同学习,提高高危围产儿救治方面达成共识。
改善围产期新生儿救治水平任重而道远,产儿联合查房常态化,可增加产科、儿科信息沟通,对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大有裨益。我们希望通过产科、儿科的共同努力,尽早实现“两降一升三不出”的援藏目标,共筑高危围产儿健康长城。
张清友主持产儿联合查房
多学科联合,京藏携手助力提升藏区重症疑难患儿诊治水平
在西藏自治区,对儿童重症紫癜、特别是紫癜性肾炎的诊治一直较为困难,很多家长会无奈地放弃治疗。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两例重症紫癜性肾炎患儿,一例为11岁男童,一例为10岁女童,均由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转诊而来。两名小朋友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经常规的规范化激素治疗后效果不佳,尿液检查提示持续尿蛋白阳性、潜血阳性。我联合肾脏内科为这两名小朋友做肾脏穿刺活检,标本送往北大医院进行病理分析。报告提示病变为系膜增生性、局灶增生性紫癜性肾炎。结合病理报告,与肾脏内科援藏专家刘立军会诊,并远程视频连线北大医院儿科肾脏病专家姚勇制定治疗方案。几位专家讨论后,分别为两名患儿制定了方案,经治疗,两位患儿尿蛋白显著降低,肾功能恢复正常。这个诊治充分发挥了“组团式援藏”多学科联合和京藏携手的优势,从援藏专家的跨学科会诊到向北京转送标本,再到两地专家远程查房讨论,过程紧凑、流畅从容。两地专家跨越时空的障碍,因地制宜使重症患儿转危为安。
张清友(右一)、刘立军(左一)与当地医生探讨诊治方案
我们还有一个内外科联合治疗重症颅内出血藏族患儿的例子。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之前已成功运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对两例疑难病例进行诊治,这一次充分发挥“组团式”援藏的力量,为患儿提供后续的治理。我联系内地汉族专家和本地藏汉族医生——脑外援藏专家、神经内科援藏专家、肾脏内科援藏专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脑外科医生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制定治疗方案。于是有了这一幕:本地藏族医生携手内地汉族老师,克服患儿体重低、麻醉困难、病情危重等困难,成功为藏族患儿完成了囊植入手术,术后15天患儿带囊治愈出院。后来患儿家长来到门诊,不停地向我说着“谢谢”。一句谢谢承载着多少家长无以言表的心情,承载着多少医护工作者的欣慰。藏汉民族情在这里谱写出新的篇章。“组团式”援藏是我们医院的一笔财富,一批又一批援藏老师的交替,在西藏留下了技术,培养了当地医生,为大病不出藏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福音。
患儿在手术前接受内科治疗,患儿呈典型脑积水“大头娃娃”表现
藏汉医生共同讨论患儿病情,组织多学科会诊
本地医生为患儿行囊植入手术治疗
术后1个月患儿随访发育很好,“大头”消失,反应良好
为保证患儿在不出藏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救治,2017年12月20日,我们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北大-西藏远程会诊。远程会诊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信息科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后方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顺利开展。姜玉武主任、侯新琳书记了解情况后当即决定,通过我们儿科建立的北大医院儿科远程会诊中心解决患儿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组织北大医院儿科的相关专家包括神经科及血液科的专家为患儿免费会诊,又可免去患儿到处奔波就诊看病的困难。北大医院儿科远程会诊中心的设立,就是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大政方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远程会诊
张清友与会诊专家对患儿进行病史询问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文铭这样说道,西藏缺乏专门的儿童医院,人民医院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儿科工作,无论硬件条件还是人才储备都相对缺乏,远程会诊以及现有的医疗专家援藏可以帮助当地医生提高疾病诊疗理念。远程会诊发挥了北大医院作为援藏大后方的“桥梁”作用,为实现“大病不出藏”提供了典范。
孕7个月早产儿,体重仅800g,如成人手掌大小
经过4个月救治,度过重重难关,患儿被成功救治
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一支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治的专业团队
援藏期间,我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努力提高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小儿心脏病的诊治水平,积极培养一支当地的小儿心脏病诊治团队。超声心动图技术是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尤其是床旁超声心动图对危重患儿的诊断、血流动力学评估及指导治疗非常重要。我从进行小儿床旁超声心动图技术开始,一面利用床旁超声心动图开展新技术,一面通过理论授课,床旁指导当地医生充分掌握技术。目前马宇德医师已经基本掌握常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基本的小儿血流动力学超声评估。
张清友指导当地医师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今年3月22日,我们在放射科导管室、手麻科、超声室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共同为来自那曲地区的3名患儿成功进行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在数字剪影下进行的一种微创手术,为减少放射线的损害,医护人员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要穿15公斤左右的铅衣进行手术,而且手术需要极高的操作技巧,风险也极高。术前我们进行了充分准备,手术过程很顺利。患儿家属满怀感恩地为我们献上洁白哈达,表达感激和喜悦。
张清友与西藏当地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手术成功后,患儿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西藏高原交通不便利,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又显著高于内地,儿童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亟待提高,还有大量的患者需要救治,远远不是患者转诊或爱心奉献几天就能解决的,必须积极扶植当地医生掌握先进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以便能为更多的当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儿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问题。
家长得知患儿手术成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本地开展儿童先心病介入手术,克服了患者路途遥远、语言不通、环境不适应等困难,减轻了陪护的经济负担。和患者及家属交谈时,他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感激我们医护工作者为百姓做出的有益工作。藏区各族群众得到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健康指数、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张清友 北大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
编辑:柳欣